返回

第四十八章 亩产八百斤的新种 (1/1)

奉天殿内,雕龙的巨柱直插云霄,殿顶琉璃瓦折射出的日光,与殿中明黄的幔帐相互辉映,营造出庄严肃穆又金碧辉煌的氛围。

朱橚高坐于龙椅之上,身姿笔挺,神色平和却又透着上位者的威严。

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群臣,最终落在刘伯温身上,嘴角勾起一抹浅笑。

他心里明白,这些跟随太祖皇帝打下江山,又历经洪武一朝风雨的臣子们,对新作物和新设两部一事必然充满了疑惑。

“伯温,此事你不知也无妨。”朱橚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站在你身后的那位年轻才俊,可是开封农学院这一届的翘楚,林羽,对吧?”

林羽闻言,立刻上前一步,身形挺拔如松,他身着崭新的官服,头戴乌纱帽,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的儒雅与谦逊。

他先是恭恭敬敬地向朱橚行了个大礼,动作标准而流畅,尽显对皇家的尊崇。

而后直起身,神色自信又不失恭敬,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微臣正是林羽。”

“好,那便由你向诸位大臣讲讲,这新培育的稻种与麦种,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至于农部、医部的运作,后续朕自会详细安排。”朱橚微微颔首,眼中满是信任。

“遵旨!”林羽声音洪亮,转身面向群臣,先是向四周拱手行礼,以示对前辈们的尊重。随后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诸位大人,这新稻种与新麦种,皆是陛下在潜邸封地时所创立的开封农学院一众农学专家,耗费数年心血,苦心钻研所得。陛下在封地之时,便深知农业乃国之根本,为了提升我大明的农事水平,广纳贤才,从全国各地网罗聘请农学方面的顶尖人才,建立了开封农学院这一特等学府。”

“开封农学院内,有专门的试验田,占地百亩,各类农具、种子、肥料一应俱全。学院分为育种、栽培、植保等多个专业,老师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亲自下田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年来,他们不断尝试新的种植方法,培育新的品种,只为了让我大明的百姓能够丰收,国家能够富足。”

此时,大殿中一位年轻官员忍不住轻声感叹:“陛下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钦佩。就说那工学院,听闻前阵子为修缮开封水利设施,提供了不少精妙的机械设计,让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河道疏通,在那些新奇机械的助力下,短短月余便已完工,而且质量上乘,百姓们都赞不绝口。”

这话一出,周围的官员纷纷点头,小声议论起来,对工学院的神奇发明充满好奇与赞叹。

另一位老臣也接口道:“是啊,老臣虽在应天,对陛下在开封时期的种种事迹也略有听闻,还有那医学院。前两年,京城周边闹疫病,人心惶惶。医学院的医师们日夜奔波,不仅研制出了有效的药方,还亲自深入疫区,为百姓诊治。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百姓们都将他们视为救命恩人。如今,医学院还在各地开设医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良医,为百姓的健康操碎了心。”

众人听了,对医学院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们开封农学院的老师们连续数年,不辞辛劳,日夜守护着试验田。他们仔细记录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情况,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不断改良种植方法。这几年,陛下在开封周边的乡村进行新种推广种植,许多农户已经率先试种,成效卓著。”

“就拿新稻种来说,去年在开封周边多地进行了大规模试种。我农学院师生挨家挨户统计产量,最终得出平均亩产可达八百斤!相比之下,如今大明各地普遍种植的稻种,亩产不过三百斤,新稻种的产量近乎是其两倍有余。”

刘伯温听到此处,不禁微微皱眉,眼中满是惊讶。

他下意识地捋了捋胡须,打断道:“林大人,你所言当真?这新稻种亩产竟能达到八百斤?”

刘伯温的声音虽然沉稳,但微微颤抖的语调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