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决意清查天下田亩、统计全国户籍,臣斗胆请问,这其中是否包括淮西勋贵、朝廷官员、江南士绅以及各地豪强大族名下的田产,还有他们名下的佃户呢?”
刘伯温的声音压得极低,仿佛生怕被旁人听见,但在这寂静得针落可闻的朝堂上,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他心里十分明白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一旦涉及到这些人的切身利益,必然会引发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激烈反抗。
这与平日里处理的那些寻常事务相比,严重性不可相提并论。
他的目光缓缓在朝堂上扫视一圈,只见不少官员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凝重,仿佛被一层乌云笼罩。
有的官员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有的则微微低下头,不敢与他人对视。
大臣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等待着朱橚的回答,整个朝堂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自然包括,一个都不能漏。”朱橚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和动摇,眼神中透着破釜沉舟、势在必行的决心。
他直直地盯着刘伯温,目光如炬,毫无退缩之意,仿佛在向在场的每一个人宣告他推行改革的坚定信念,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不倒。
大臣们听闻此言,心中皆是猛地一震,他们深知,此事已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在此之前,朱橚就已经拿部分淮西勋贵开刀,更是杀了不少人,和这些大明如今的权贵士大夫阶层产生不少分歧和矛盾。
如今这一举措,无疑是在原本就紧张的局势上,又狠狠地添了一把火,将矛盾进一步激化,一场激烈的对抗似乎已不可避免。
“陛下,如此一来,推行起来怕是难如登天。那些勋贵与地方士绅官员相互勾结,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他们定会想方设法抵制朝廷的政令,表面上或许会敷衍了事,做出一副配合的样子,但暗地里肯定会阳奉阴违,想尽各种办法进行阻挠。”
“而且,朝廷为完成这项工程,需耗费的人力物力,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对国家的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刘伯温苦口婆心地劝阻,眼神中满是忧虑和关切,额头上的皱纹也因过度担忧而愈发深刻。
他向前迈了几步,走到大殿中央,然后缓缓向朱橚行三拜九叩大礼,动作庄重而诚恳,言辞更是情真意切,希望能打动朱橚,让他重新考量这项决策。
“陛下既要大力开采铁矿,又要全面清查田亩、统计户籍,如此庞大的开支,朝廷现有的库银恐怕远远难以支撑啊。”
大臣们纷纷点头,对刘伯温的话深以为然。
此时,宋濂神色肃穆地站了出来,他身着二品绯色官服,头戴展翅乌纱帽,整个人显得更加刚正不阿,正气凛然。
“陛下,新稻种与麦种的出现,确实为我大明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此时就与士绅群体彻底决裂,全面推行如此激进的改革,臣以为时机尚未成熟。不如暂且缓一缓,待三五年后,国库充裕,百姓生活富足,社会更加稳定之时,再行改革,这样或许更为稳妥。”
“昔日元顺帝,急于求成,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行诸多新政。然而,他却未能充分权衡利弊,考虑到改革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和后果。最终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天下大乱,元朝也因此走向覆灭。陛下圣明,千万不可重蹈元顺帝的覆辙啊。”宋濂言辞恳切,声情并茂,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大明江山的忠诚和对朱橚的殷切期望。
他深知朱橚改革的决心已定,犹如磐石一般坚定不移,但国库的现状却摆在眼前,十分严峻。
户部作为掌管国家财政的重要部门,必然会对如此庞大的开支表示强烈反对。
而他作为臣子,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朱橚清楚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避免大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大臣们暗自点头,对宋濂的谏言表示赞同,他们觉得宋濂所言句句在理,切中要害。
在他们看来,朱橚毕竟还年轻,虽然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志向,但行事未免有些过于急躁,缺乏深思熟虑。
而那些年轻官员们则眼神明亮,充满朝气和活力,他们对朱橚的决策深信不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