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的事情可以放一放。”
“这次也清洗了不少人。”
“算是狠狠的打击了朝中官员。”
朱标边走边说道,“爹还是要把眼光放在民生,注重改善百姓的生存环境。”
老朱背着双手,默默的听着。
他不知道老大哪里来这么多新奇的想法。
但他觉得很欣慰。
老大越发的老练,越发的令他满意。
“说的比唱的好听。”
“改善,如何改善?”
老朱嘴上不客气的说道。
“丰富百姓的物质条件。”
朱标道:“鼓励百姓尝试副业,增加收入,改变生活条件。”
“副业?”
“什么意思?”
他道:“让百姓去打猎,或者是做手工活?”
朱标哑然失笑。
老朱眉头一竖,神色颇为不善。
“爹啊。”
“不是打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朱标轻笑道:“鼓励百姓开垦,鼓励百姓养鱼,鼓励百姓养鸡养鸭养猪。”
大明人口三千多万。
但神州土地有多大?
养你几千万人,还不是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
只不过,一切都要建立在资源的产出上。
开垦需要成本,副业也需要成本。
百姓是一个不愿意冒风险,甘于安稳的群体。
指望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办的话。
那是不可能的。
必须要官府来推动,要官府来背书。
说白了,还是要有朝廷的政策来兜底。
要是人家开垦完后,官府一句话,就把开垦的土地给拿走。
人家闹得两手空空,谁还会去干开垦的事。
鸡鸭鱼猪也是一样的。
养是可以养。
但自己都吃不饱,哪里有多余的资源,去养家畜呢?
“说的轻巧。”
老朱摇头道:“谁不知道,这样做会改变民生,但事情复杂,牵扯甚广,繁琐麻烦……。”
“所以,复杂麻烦就不去做了吗?”朱标反问道。
老朱摸了摸鼻子,道:“也不是。”
“爹啊。”
“不管是牵一发动全身,还是会阻力重重。”
朱标道:“只要是对的,咱们就要去做。”
“那一亩三分田地,养不活大明百姓的。”
“几百年后,土地兼并,咱们大明也难逃王朝周期,进入灭亡倒计时的。”
“为了千秋计,大明长治久安,永存于世。”
“只有把大明这个煎饼给做大做强。”
朱标双手比划了一个小圆,然后双手张开变成一个大煎饼。
“煎饼大了。”
“漏点碎屑给百姓,都能吃饱喝足的。”
“有希望,百姓们谁还会去想着推翻朝堂,造反的?”
“爹说是不是。”
老朱盯着朱标一言不发,朱标有点发毛。
这是什么眼神。
老头子是要干啥。
“老大,你这么有想法,为了大明千秋万代,出山吧。”
“不行!”
朱标想也不想的拒绝,道:“我是来接班的,不是来抗压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
“爹的责任,是为大明打下基础。”
“而我是夯实。”
“雄英是发扬壮大。”
老朱眼珠子一瞪,“什么屁话,咱就这么点能耐?”
“还基础,怎么不是咱这一代就一飞冲天呢?”
朱标没有反驳。
心说你老朱还有二十年可活的。
也不知道,我不抗压了,你去抗压后,能不能活到七十多。
这些年,你不打基础,谁打基础啊?
到了家里。
王平安去泡茶,随后吩咐厨娘收拾鱼。
朱标跟老朱喝了一口茶后,又谈了起来。
“爹不回宫吗?”
“不回。”
“但我这里没住的地方啊。”
“怎么就没了,咱跟大孙子一起睡。”
“老大跟我一起睡的。”
“那也一起。”
朱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