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百官弹劾,风波迭起 (1/2)

说话之人,乃是户部尚书吕昶。

盐铁两项,不仅是香饽饽,而且正归户部所管。

不明不白的分出去了,等同于手里的权利被稀释,换谁能情愿?

最不情愿的,当属这位吕尚书了。

虽不明白皇帝的用意,但他绝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

当然,直接弹劾朱元璋胆子,吕昶是没有的,除非他活腻了。

但借着弹劾吴王,以此让皇帝收回成命,他不仅有这个胆子,而且很大!

要怪就怪朱橚以往的名声太差,都臭大街了,京城里谁不嫌弃?

几乎在第一时间,吕昶就想到了这个突破口。

“陛下,请先恕臣冒犯之罪。”

“自古以来,盐铁之重,重于泰山。”

“此二者,占据了国库一半进项,亦是朝廷之根本。”

“而吴王的为人,臣素有耳闻!”

“此子顽劣不堪,难成大器,将盐铁这等大事交给他负责,岂不是误了我大明的前途?”

“况且,如此分派,是不合规制的,恐怕我朝的文武百官也不会赞同。”

这句话确实妙得很啊!

没说自己不同意,先将殿上的同僚拉到己方阵营。

果不其然。

吕昶刚一说完,就好似点燃了火药桶。

一众文官群情激奋,脸色涨得通红,纷纷站出来高声反对。

“陛下,臣赞同吕尚书之言。”

“他可是位好官,也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材啊。”

“没错。”

“吴王少不更事,更兼顽劣成性,让他管理盐铁之事,臣等万万不能苟同!”

“事关大明社稷,请陛下三思啊!”

“若是一意孤行,臣等情愿死谏!”

一时间,反对之声如浪潮般迭起,难以辩驳。

毕竟三人成虎,法不责众。

他们相信,只要文官们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就连皇帝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够种的,把我们一刀杀个干脆,那也能留下个直言不讳的好名声。

其中,声音最响的当属胡惟庸了。

在此之前,朱橚暗中救下大虎,坏了他们打压淮西一派的计谋,至今还记忆犹新呢。

因为那件事,他还被李善长叫到府里,训斥了半天才完。

见同僚集体弹劾吴王,这可是落井下石的好机会,赶忙跟着参上一本。

慷慨陈词,把朱橚曾经干过的荒唐事细数了一遍。

眼前发生的一切,朱元璋只是静静的看着。

没有出言制止,更未动怒。

直到有个小太监捧上一只陶罐,他这才有所动作。

手掌重重落在龙案上,怒吼道,

“肃静!”

“朝堂上,如此吵闹,成何体统!”

几乎同时,大殿上的喧闹声平息了下去,官员们按品级各归本位。

接着,他指了指着太监手里陶罐,逐渐道明原委。

“这罐子盐,就是吴王亲手所制。”

“而且,按照他的方法,可以量产十倍以上。”

“咱正是考虑到大明的民生社稷,才要将几座矿山盐井交给那小子负责。”

“你们若是不信,都可以尝尝。”

很快,小太监从中间走过,每个人都用手捏了一点,放到口中品尝。

这时,朱元璋接着说。

“如果这种盐能高产,价格必然会下降许多。”

“要不了多久,咱大明的百姓都有细盐吃。”

“难道,不是件好事?”

吕昶等人尝过之后,从盐的口感上的确挑不出毛病,但却是不信。

“陛下,这荒唐了!”

“吴王一介顽童,他要是懂得制盐的方法,恐怕太阳得从西边出来。”

“或许,他是为了在陛下面前邀宠,在市面上买的盐冒充。”

“陛下,可千万别被他蒙骗了啊!”

到此,朱元璋没有耐心耗下去了。

“咱起初也是不信,但试试又有何妨?”

“并且,咱也警告过他,一个月内搞不出盐来,即刻治罪!”

“就算是亲儿子,咱也绝不姑息!”

“此事到此为止,退朝!”

见状,百官哑口无言,只能憋了一肚子气走了。

但在他们心里,这事还不算完!

毕竟,盐太重要了,如此大事,交给太子负责还情有可原。

可选谁不行,偏偏是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十四章 百官弹劾,风波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