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14 说你行,不行也行 (1/2)

“除了怀宁侯外,其实陛下也可试着召见一些勋戚子弟。”

“相比于沉溺于商贾之道的父辈而言,臣认为那些勋戚子弟更有培养的价值。尤其是没有继承权的那部分人,臣整日里皆跟他们在一块,他们心思相对简单,还未被权力金钱所腐蚀。只要加以引导,假以时日,可为陛下助力。”

“这倒是张世康的真实想法,他认为军队的将领不可干预朝政,只要能打仗、打胜仗就行。这也是张世康不建议崇祯帝用文臣来掌控军队的原因,既有从政经验,又有军权,这很危险。”

“大明最近几十年,有不少文官主导的败仗就是败在朝臣之间互相攻讦上的。毕竟你是文官,我也是文官,你还会打仗,还打赢了,那对我就是不利的,我必须得想法子扯你后腿儿。”

“张世康确实很用心的在思考、在提建议,却完全没注意崇祯皇帝看他的、怪异的眼神。那是一种欣赏到极致的、就像看到梦寐以求珍宝的眼神。”

“除了将领之外,就是军队了。臣听我爹说,九边重镇的总兵,几乎都是父死子继的,不少重镇已经形成了类似军阀、世家的团体。这是很致命的,但目前的局势下,防备建虏才是最重要的,陛下只能安抚他们,尽量的让他们保持忠诚。”

“说父死子继有点过分,但不少的边镇确实已经形成了世家,比如关宁锦这道防线,袁崇焕死后,军权就落在了祖大寿兄弟几个和吴襄手里。甚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祖大寿对朝廷都是听调不听宣的。”

“而祖大寿是吴襄的大舅子,祖大寿降清后,吴襄被软禁在京城,但山海关的军权又落在了吴襄之子吴三桂手里。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才让大清得了江山。”

“祖大寿吴家父子是这样,其他边镇里还有诸如尤氏、侯氏等诸多家族,再往前数几十年,还有李成梁父子等等。皇帝自然不希望形成军阀,可大多数时候皇帝也不是想干嘛就干嘛的,形势比人强,谁让你没有军权呢。”

“皇帝没有军权,各地手握重兵的将领就敢和你虚与委蛇,你若识抬举,按时给粮给饷还好,你若不给,他们就敢罢工。”

“边军不能动,剿寇的那部分兵将也不能擅动,陛下能用的就只剩下京营了。臣虽然没去过京营,但陛下应该也知道一些,京营都快烂透了。占役、虚冒、卖闲、包操、吃空额,还克扣军饷,臣要是京营的兵,也早跑了。”

“这也是臣不建议陛下重用勋戚的原因,这都他们干的事儿,我爹也干。五军都督府的权力虽然大半已经归于兵部,但京营算是‘硕果仅存’的那一部分。于是五军都督府的诸多都督们,就可劲儿的吸京营的血,压根不把京营的兵当人。”

“京营必须要整顿,但勋戚却不能打压,否则文武就彻底失衡了。但臣绝不是为我爹他们脱罪,这是为大局计。陛下当选一位信得过、有能力的将领,给他权力,让他去整顿京营,但应该打消勋戚的顾虑,只整顿,不处罚,否则京营的库房肯定会失火。哦,除了信得过、有能力外,脑子也得活道,决不能是文官,但怀宁侯不适合,陛下得好好想想。”

“毕竟前世看了不少明末的小说和史料,再加上本就是勋贵世家,张世康对五军都督府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崇祯帝在刚登基时,其实派李邦华整顿过一次京营,这李邦华虽是文官,但却不肯与文官同流合污。”

“结果呢,查来查去得罪了一大波人,最后库房还是失火了,被一大波文官集体攻击,李邦华被革职,在老家吃了好几年的土。现在还在都察院里当个小官猫着,且升迁无望。”

“文官帮勋戚掩饰也能理解,毕竟京营可是天子亲军,没有哪个文臣希望天子掌控一支能威胁到他们的强军。另一方面也算是文臣对勋戚的一点妥协,都把人欺负成那样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勋戚也是有圣眷的,总得分勋戚们一点利益不是?文武官员算是在利益上达成了一种离谱的平衡。”

“可你们达成了平衡,吸的却是整个朝廷的血,这种局面早就该整顿了。目的只有一个,恢复京营的战斗力。”

崇祯皇帝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目光始终锁定在张世康身上,眼神中透露出愈发炽热的光芒,嘴角勾起一抹奇异的微笑。张世康在言谈间抬头一瞥,顿时感到一股寒意袭来,全身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这……陛下……不会吧……”他心中暗惊,吸了一口冷气,身体从内到外都仿佛被震撼了一番。

“朕觉得你很合适,”崇祯皇帝缓缓开口,“朕打算任命你为京营提督,替朕裁撤老弱,整顿军纪。”在崇祯皇帝看来,张世康既值得信赖,又具备才能,思维敏捷且非文官出身,实在是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张世康的忠诚、见识以及不徇私情的态度,都让崇祯皇帝愈发欣赏,甚至在一瞬间,张世康还举报了自己的父亲两次。崇祯皇帝对他的器重与日俱增,认定他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得力助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