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章 治水兴秦事,探根清夫情 (1/3)

“郑国且慢。”吕不韦叫住欲转身离去的郑国,“汝之宏图,听来令人振奋。然关中地势,错综复杂,不经踏勘,如何规划?待我选些吏员与你同往,也好详实记录。”

郑国摆摆手,一副成竹于胸的模样:“丞相好意,郑国心领。然郑国胸有丘壑,无需踏勘。丞相若有疑问,尽管问来便是。”

吕不韦略感惊讶,这郑国口气倒是不小。

他抚须沉吟片刻,问道:“关中之地,沟壑纵横,泾渭交错,若引泾水灌溉,当如何避免水患?”

郑国答道:“引泾分流,筑堤蓄水,疏浚河道,可保灌溉无虞,亦可防洪涝之灾。”

吕不韦又问:“若遇大旱之年,泾水水量不足,又当如何?”

郑国不假思索:“可于渭水支流,开凿渠道,引渭济泾,则旱涝保收。”

一问一答,郑国对答如流,吕不韦心中暗暗称奇。

治水非一日之功,需从长计议。

他思忖片刻,说道:“郑国之策,听来可行,然事关重大,还需仔细斟酌。这样吧,你且在咸阳稍待月余,待我与同僚商议后再做决断。”

郑国拱手道:“丞相,郑国献策,只为秦国百姓福祉。然郑国亦有要事在身,最多只等半年。若半年之后,丞相仍无定论,郑国便要离去。”说罢,郑国转身离去,留下吕不韦一人在书房沉思。

夜幕降临,吕不韦悄然来到蔡泽府邸。蔡泽虽已卸任相国之位,却依旧受人尊敬。

“丞相深夜来访,可是有事相商?”蔡泽见吕不韦到来,连忙起身相迎。

吕不韦坐下,叹道:“今日听得一水工献策,欲引泾水灌溉关中,使之沃野千里,心中颇为触动。”

蔡泽也感慨道:“秦川沃野,若能尽其用,则秦国粮草丰足,兵强马壮,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只可惜,历代先王皆有此愿,却未能如愿。”

“为何?”吕不韦问道。

蔡泽分析道:“其一,工程浩大,耗资巨大;其二,技术不足,难以成事;其三,时局动荡,战事频仍,无力顾及。”

吕不韦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即便有战有乱,这水,也一定要治!”

蔡泽抚须,目光闪烁……

蔡泽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丞相既有此雄心,蔡泽愿效犬马之劳。不如,就由蔡泽来担任这河渠丞,如何?”

吕不韦摆摆手,笑道:“子衣兄此言差矣。治水固然重要,但子衣兄之才,更适合用于兴文明,大教化,而非这繁琐的河渠事务。”

蔡泽略一沉吟,便不再坚持:“丞相所言极是。蔡泽确实更擅长于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此时,一直默不作声的李斯上前一步,拱手道:“丞相,斯愿领这河渠之职。”

吕不韦有些意外地看向李斯,这年轻人平日里虽不声不响,却总能一语中的。

他沉吟片刻,说道:“长吏,这河渠事务可不是儿戏,千头万绪,极其繁杂。那郑国,胸有丘壑,自称无需踏勘便可规划,我已让他暂留咸阳,待我与同僚商议后再做定夺。你若接手,便需与他一同前往,勘察地形,规划水道,协调人力物力,责任重大啊。”

李斯毫不犹豫地答道:“丞相放心,斯虽年轻,却也熟读诗书,深知治水之要。斯愿与那郑国一同前往,踏勘地形,规划水道,不负丞相重托。”

吕不韦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李斯果然有胆识。

他点点头,说道:“好!明日你便去长史署,领了河渠丞的文书,即刻上任。郑国如今暂居新吏驿馆,你便也去那里安顿,方便二人商议。”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的虎符,递给李斯,“持此符,可随时调动所需人手和物资。”

李斯接过虎符,郑重地放入怀中,躬身道:“斯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丞相厚望。”

吕不韦拍了拍李斯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此事若成,你便是秦国的功臣……”

翌日清晨,丞相府长史署内,李斯恭恭敬敬地接过象征河渠丞身份的竹简文书,上面赫然写着“俸金等同郡守”几个字。

他心头一震,郡守之俸,何等优厚!

这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吕不韦对他能力的极大肯定和信任。

他深吸一口气,向长史郑重一拜:“斯定不负丞相厚望!”

回到住处,李斯简单收拾了几件衣物和几卷竹简,打点成一个朴素的包袱。

他抚摸着怀中那枚虎符,感受着其上传来的冰凉触感,心中思绪万千。

治水事关国运,亦是他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新吏驿馆,郑国早已等候多时。

他一身粗布麻衣,不修边幅,却掩不住眼神中透出的精明和自信。

“李大人,久仰大名。”郑国拱手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