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4章 儒案风波起,孔门谋逃亡 (1/3)

冯劫雷厉风行,博士学宫顿时陷入一片肃杀之气。

老御史铁面无私,对学宫内的官士逐一勘审。

方士术士们惶惶不可终日,儒生们亦是人心惶惶。

起初,众人还试图抱团抵御,然而在冯劫的严刑峻法之下,很快便有人开始互相攀扯,揭发检举,试图将罪责推卸到他人身上。

学宫内,指责像毒箭一样飞来飞去。

卢生和侯生自然是首当其冲,被指认为妖言惑众的罪魁祸首。

一些与他们交往密切的儒生,也被牵连其中。

更有甚者,为了自保,甚至诬告一些无辜之人。

一时间,博士学宫乌烟瘴气,人人自危。

如此这般,月余时间转瞬即逝。

冯劫终于理清了事件的脉络,将涉案人犯的名册呈递给嬴政。

嬴政阅后,龙颜大怒,下令将所有涉案之人全部收押。

是日,冯劫再次来到博士学宫,当众宣布涉案人犯的三条大罪:妖言惑众,蛊惑君王;诽谤朝廷,扰乱民心;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共计四百六十七人,皆打入大牢,待秋后问斩。

此言一出,学宫内顿时一片哗然。

儒生们纷纷喊冤,声称自己无辜,然而冯劫不为所动,大手一挥,狱卒们便将一众儒生拖了下去。

学宫内,只剩下空荡荡的殿宇和散落一地的竹简,一片狼藉。

冯劫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孔鲋趁乱逃回了故里曲阜,心中惶恐不安。

他找到胞弟子襄,命其将孔府的藏书整理妥当,准备迁徙。

子襄虽不明所以,但还是依兄长之命行事。

是夜,孔府来了两位不速之客:魏公子陈余和儒门博士卢生。

四人密谈许久,最终决定孔门举族迁往嵩阳河谷避难。

然而,孔鲋却对子襄与六国复辟势力合作之事心存疑虑。

“子襄,你与那些人来往密切,我实在放心不下……”

子襄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兄长不必担忧,我自有分寸。”暮色四合,残阳如血。

周青臣独自一人徘徊在博士学宫空荡荡的湖畔,瑟瑟秋风卷起落叶,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般萧瑟。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儒生们吟诗作对,切磋学问,好不热闹。

而如今,只剩下他孤身一人,面对着空旷的殿宇和冰冷的湖水,悲从中来。

他想起与同仁们在此处高谈阔论的场景,想起那些激烈的辩论和友好的切磋,如今都已成过往云烟。

周青臣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放声大哭,哭声在寂静的学宫中回荡,显得格外凄凉。

孔府内,孔鲋来回踱步,焦躁不安。

“子襄,咸阳那边传来消息,说是秦王要焚书坑儒!”他语气急促,脸色苍白。

子襄闻言,心中一惊,但面上却故作镇定。

“兄长稍安勿躁,消息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孔鲋叹了口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我亲眼所见,冯劫那老匹夫带人将学宫内的儒生全部抓走,这焚书坑儒之事,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

子襄沉思片刻,果断下令:“立刻将府中所有藏书整理妥当,转移到密室之中。”他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说道:“此事需秘密进行,切不可走漏风声。”孔府上下立刻行动起来,弟子们将竹简捆扎好,搬运到早已准备好的密室中。

子襄亲自监督,确保万无一失。

夜深人静,孔府的灯火依旧通明。

弟子们来来往往,搬运着珍贵的典籍。

子襄站在庭院中,抬头望着夜空,心中思绪万千。

陈余和卢生带来的消息让他意识到,局势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六国复辟势力蠢蠢欲动,而秦王的暴政也越来越明显。

孔门该如何自处?

是继续留在曲阜,还是迁往嵩阳河谷避难?

孔鲋看着忙碌的弟子们,心中稍稍安定了一些。

“子襄,你安排妥当便好,为兄也去帮忙。”子襄点点头,转身继续指挥弟子们搬运书籍。

一个月后,孔府的藏书全部转移完毕,期间竟然没有受到任何来自郡县的过问。

子襄心中疑惑,不知是秦王的命令还未传达到此地,还是另有隐情。

他站在密室门口,看着堆积如山的竹简,陷入了沉思。

“我们……究竟是走,还是留……”他喃喃自语,目光落在一卷残破的竹简上,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字——“天下”。

子襄站在密室门口,望着堆积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