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章 泾水事毕赋税起(上) (1/2)

嬴政最终还是没有下令破除石柱。

他隐约觉得,这些石柱背后或许隐藏着什么秘密。

泾水河患治理已毕,他翻身上马,对众人说道:“回咸阳!”蒙恬的马队早已等候在旁,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归途。

回到咸阳宫后,嬴政一刻不停地安排起诸多事务。

“赵高,速去李府,请廷尉李斯即刻进宫,朕有要事相商!”赵高领命而去。

“王绾,传大田令与太仓令,即刻到书房议事!”王绾也匆匆离去。

嬴政快步走向后殿,吩咐侍从准备热水沐浴,“蒙恬,你留下,随朕到书房。”

蒙恬独自一人在书房中等候,他明白此番召见是为了商议赋税之事。

今年关中大旱,颗粒无收,赋税之事关乎国运民生,容不得半点差池。

他反复思量,却始终找不到两全之策。

秦法严苛,若按律收税,百姓将无以为生;若减免赋税,国库将捉襟见肘,无力支撑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六国虎视眈眈,秦国赋税本就比其他国家重,若今年再加重赋税,恐怕会激起民变。

想到此处,蒙恬不禁眉头紧锁。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繁华的咸阳城,心中五味杂陈。

百姓安居乐业,是他和秦王共同的愿望,但如何才能在如此困境中保全秦国,保全百姓?

他长叹一声,重新回到座位上,等待着嬴政的到来。

不多时,一阵水汽夹杂着皂角的清香飘入书房。

嬴政裹着大袍,湿漉漉的头发披散在肩头,大步走了进来。

“蒙恬,”他径直走到桌案前,拿起桌上的竹简,“李斯怎么说?”

“大王,”蒙恬起身答道,“赵高还未……”

“还未回?”嬴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烦,将竹简扔回桌上,“这李斯,关键时刻总是慢人一步。”他走到火盆旁坐下,伸手烤着湿发,“这泾水,耗费巨大,如今国库空虚,六国又蠢蠢欲动,朕这头发都白了几根。”说着,他像是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轻笑一声,“不过朕相信,总会有办法的。”

蒙恬拱手道:“大王圣明,定能化解此次危机。”

话音刚落,王绾便带着大田令和太仓令进了书房。

两人皆是面色凝重,额头渗着细密的汗珠。

嬴政收起笑容,正色道:“二位爱卿,赋税之事可有定策?”

大田令战战兢兢地出列,躬身道:“回禀大王,今岁关中大旱,颗粒无收,臣等按实勘察,若按律征收赋税,百姓将无以为生,饿殍遍野。然,此事牵涉国法,臣等不敢早报大王,实属罪该万死!”

太仓令也跟着跪下,颤声道:“大王,赋税该免,却又不能免啊!秦国仓廪存粮,因泾水工程,已是大大减少,如今勉强支撑到明年开春。可若明年依旧歉收,军粮告急,秦国危矣!”

嬴政的脸色愈发阴沉,他来回踱步,手指一下一下地敲击着桌面。

片刻后,他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地盯着太仓令,“你说,如今国库,究竟还有多少存粮?”

蒙恬上前一步,沉声道:“太仓令,你细细说来,如今国库究竟还有多少存粮?各郡县仓储情况如何?若明年依旧歉收,还能支撑多久?”

太仓令抹了一把额头的汗,声音颤抖得更加厉害,“回…回蒙将军,国库如今存粮…不足十万石,勉强…勉强支撑到明年开春。各郡县仓储…也因泾水工程调用,如今…如今所剩无几…”

“十万石?!”蒙恬倒吸一口凉气,十万石,对于一个虎视六国的强秦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他常年征战沙场,深知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若是军粮告急,后果不堪设想。

他继续追问道:“若明年依旧歉收,各地无粮可征,军粮告急,又当如何?”

太仓令脸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大王,蒙将军,臣…臣无能!若明年再…再歉收,秦国…秦国危矣!”

大田令也跟着哭喊起来,“大王!臣等该死!臣等有罪啊!”

嬴政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书房内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赵高站在一旁,大气也不敢出,偷偷地观察着嬴政的脸色。

良久,嬴政才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任何情绪,“王绾。”

王绾立刻躬身应道:“臣在。”

“传李斯。”嬴政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王绾领命而去。

嬴政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这时,赵高轻手轻脚地走到嬴政身旁,低声说道:“大王,要不…要不先用些晚膳?您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