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民成功说服那些抵制变革的商人后,丝毫不敢有片刻懈怠,就像一位肩负使命的战士,马不停蹄地投身到商业特区的筹备工作中。他心里十分清楚,迈出的这第一步虽然艰难无比,可往后的每一步都极有可能布满荆棘、危机四伏。
商业特区最终选址在长安城东郊,此地原本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空地,地势平坦开阔,四周道路纵横交错,交通极为便利。周民带着一群技艺精湛的工匠和满腹经纶的规划师来到这里,他站在这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目光坚定而深邃,脑海中已然勾勒出一幅热闹繁华的商业盛景。他缓缓展开手中那凝聚着无数心血的设计图纸,图纸上的线条和标注密密麻麻,每一处都蕴含着他对未来商业特区的无限憧憬。他对身旁满脸期待的工匠们说道:“诸位,这里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一个集贸易往来、仓储周转、居民生活为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我们要在此地建造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的店铺,让琳琅满目的商品得以有序陈列;还要修筑高大坚固、防潮防虫的仓库,妥善存放各类货物;同时,舒适宜人、服务周到的客栈和酒香四溢、佳肴满桌的酒楼也必不可少,如此才能全方位满足来往商人的各种需求。”
然而,筹备工作才刚刚拉开帷幕,难题便接踵而至。由于商业特区的建设规模极为庞大,犹如一座即将崛起的商业巨城,需要海量的建筑材料和大量的劳动力。在建筑材料的采购方面,还算比较顺利。周民凭借着自己多年在商业圈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深厚人脉,与几家颇具实力的大型木材商和石材商进行了多轮洽谈。在谈判桌上,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详细阐述了商业特区的宏伟规划以及未来的巨大潜力,最终成功与他们达成了合作协议。可劳动力的招募却遭遇了棘手的问题,长安城内的百姓大多对商业特区的未来发展心存疑虑,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不愿意轻易前来参与建设。
周民得知此事后,他非常理解百姓们的担忧,这些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毕竟大家都是为了生计奔波,害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生活反而陷入困境。于是,周民决定亲自前往长安城内的各个街区,挨家挨户、深入细致地向百姓们宣传商业特区的规划蓝图和美好前景。他站在热闹的街头,周围人来人往,他提高音量,向过往的百姓们诚恳地说道:“乡亲们,大家听我说!商业特区的建设,是为了让咱们每一个人都能过上更加富足美满的生活。在这里工作,大家不仅能获得丰厚的报酬,足以改善自家的生活条件,还能学到一门实用的手艺,掌握一技之长,这可是一辈子的财富啊!等特区建成之后,这里必将成为长安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到时候,大家的生活也会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在周民不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百姓被他的真诚和诚意所打动。他们看到了周民眼中的坚定和对未来的信心,纷纷打消了心中的顾虑,踊跃前来报名参与建设。随着劳动力的陆续到位,商业特区的建设工作终于步入了正轨。工地上,工匠们各司其职、日夜忙碌,有的在搬运材料,有的在砌墙搭梁,有的在调试工具,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各种嘈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激昂的建设交响曲。
然而,就在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之时,周民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难题——商业人才的极度短缺。虽然他早就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商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全方位培养适应商业特区发展的专业人才,但这无疑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当下商业特区的运营迫在眉睫,就像一艘即将起航的巨轮,急需一批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商业人才来协助他掌舵前行。
周民绞尽脑汁,突然想到了自己在南洋结识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商业伙伴。他们在南洋的商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贸易、管理和金融经验。周民决定向他们求助,他亲自伏案,写了一封言辞极为恳切的书信。在信中,他详细且坦诚地说明了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字里行间透露出焦急与期待,请求他们派遣一些优秀的商业人才来大唐协助自己。南洋的商业伙伴们收到书信后,被周民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他们深知周民此次事业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很快便从众多精英中精心挑选了一批精通贸易规则、擅长企业管理和熟悉金融运作的人才,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大唐的征程。
在等待南洋人才到来的日子里,周民并没有虚度光阴。他深知一个良好有序的商业环境离不开完善合理的规则和严格有效的管理,就如同一个国家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一样。于是,他四处奔走,召集了一群足智多谋的谋士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这些人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讨论。他们从商业交易的流程规范,到税收政策的制定原则,再到市场监管的具体措施,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经过数日不分昼夜的努力,一套详细全面、科学合理的商业特区运营规则和管理制度终于制定完成。这套规则涵盖了商业交易的各个环节,从货物的采购、运输、销售,到交易的结算、纠纷处理;税收政策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