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章 朝堂博弈与命运转折 (1/3)

周民怀揣着那份耗尽无数日夜、精心擘画的商业发展规划,脚步沉重却又裹挟着一丝难以抑止的期冀,再度踏入那象征着无上皇权的皇宫大殿。殿内,雕梁画栋,金砖铺地,一切依旧庄严肃穆,然此番,周民凭借敏锐的感知,分明察觉到空气中氤氲着的紧张氛围,仿若一场惊涛骇浪般的暴风雨即将汹涌来袭。

皇帝高坐于那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身着明黄绣龙长袍,头戴冕旒,目光如炬,直直地凝落在周民手中的规划之上,神色平静得恰似深不见底的幽潭,叫人难以捉摸其中深意。周民稳步趋前,身姿挺拔,双手恭恭敬敬地呈上规划,随后挺直身躯,微微仰头,目光平视前方,静静地候着皇帝的垂询,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每一次跳动都仿若在叩击命运的鼓点。

“周民,你既已呈上规划,便详细说说其中的要点吧。”皇帝的声音雄浑有力,于空旷的大殿内悠悠回荡,简洁而不失威严。

周民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些许紧张的情绪,开始有条不紊地陈说起来:“陛下,这份规划乃是臣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旨在促进大唐与南洋的贸易往来,同时大力推动国内商业的多元化蓬勃发展。在贸易方面,我们将开辟全新的海上航线,此航线经臣反复测算、悉心研究,不仅能大幅缩短运输时间,更能在诸多环节优化成本,降低运输损耗。同时,我们会在南洋那些繁华的港口、人口密集之地广设贸易据点,深入当地市场,以便更好地洞悉当地民众的需求偏好,将大唐那精美绝伦的丝绸、巧夺天工的瓷器、香气四溢的茶叶等特色商品精准无误地推向南洋市场,开拓大唐商品在南洋的广阔天地。”

“在国内商业发展上,我们计划于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设立商业特区。长安作为我大唐的都城,繁华昌盛,洛阳亦是历史名城,商业底蕴深厚。在特区内,我们将简化繁琐的商业审批流程,去除那些不必要的关卡与手续,让商人得以轻装上阵,鼓励创新商业模式。例如,我们可引入南洋热闹非凡的集市模式,让商品交易更加便捷高效,百姓与商人皆能从中受益。同时,我们还将建立完备的商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全国甄选有潜力的学子,延请国内商业巨擘、精通贸易的行商、擅长管理的能吏以及深谙金融之道的智者,培育一批精通贸易、管理和金融的专业俊才,为大唐商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大唐商业在未来的岁月中屹立不倒。”

周民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在大殿内久久回荡。然而,他的话音刚落,王康便满脸不屑地站了出来,脸上挂着一丝嘲讽的笑意,那笑容仿佛在讥讽周民的天真与稚嫩:“陛下,周民的这份规划看似完美无缺,构想宏大,实则破绽百出。开辟新航线,谈何容易?茫茫沧海,波涛汹涌,海上风险重重,若遭遇风暴,船只便有倾覆之危,货物恐将沉入海底;若遭遇海盗,被洗劫一空,损失又该由谁来担承?而且,设立商业特区,简化审批流程,这岂不是给了那些不法商人可乘之机?届时,偷税漏税、以次充好的现象恐怕会如野草般肆意滋生,扰乱我大唐商业秩序。”

周民心中早料到王康会发难,他不慌不忙,神色镇定自若,不卑不亢地回应道:“王大人,海上风险固然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船只的防护,选用更坚固的木材,打造更精良的船只,雇佣专业的护航队伍,招募那些经验丰富、武艺高强的水手,来降低风险。至于商业特区,我们会制定严格且缜密的监管制度,明确每一条规则,确保每一个商人都能遵规守纪。同时,我们还会设立举报机制,让百姓参与监督,一旦发现不法行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定要让商业特区成为一片商业净土。”

这时,另一位保守势力的官员也迈着方步站了出来,他眉头紧锁,满脸忧色地说道:“周民,你说要培养商业人才,可这些人才一旦培养出来,若是被他国以重金收买,为他国效力,岂不是养虎为患?我大唐耗费心血培育的人才,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周民微微一笑,笑容中透着自信与从容:“大人多虑了。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会传授他们商业知识,还会从孩童时期便着重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意识,让他们自幼便深知大唐的荣耀与使命。而且,大唐如此繁荣昌盛,四海来朝,为他们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在这里,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又怎会轻易背叛生养他们的大唐?”

朝堂之上,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支持周民的大臣们也纷纷挺身而出,为他发声。李大人向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周民的规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查阅了诸多典籍,走访了无数商人,历经数月方才完成。若是能够施行,必将为大唐带来巨大的利益,充盈国库,提升百姓生活。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无端的忧虑,就放弃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皇帝静静地聆听着双方的辩论,神色平静如水,他的目光在大臣们之间来回扫视,仿若在审视着每一个人的内心。他心中在权衡着利弊,周民的规划,确实有着巨大的潜力,一旦成功,大唐商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三十章 朝堂博弈与命运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