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作不标准不行,动作太潦草,速度太快不行,必须保持中规中矩的匀速运动,能表达自己内心对拜揖对象的尊重和爱戴。
否则动作有轻微的不符合标准,那就是对拜揖对象的不尊重。是一种特大不敬的行为,应该受到全村人的谴责,可以直接降低你这一家族的威望。
其他姓氏的老人拜祭,是由我大哥带领二哥去的,代表着下一辈儿的希望和尊重。其他姓氏之间也是这样安排的。
整个大王庄所有人的一个共识,不知道喊了多少新年好,不知道磕了多少头,口袋里不知道塞了多少的香烟和瓜子,小孩子的口袋里,不知道捡了多少没有炸响的鞭炮和糖块。
我去拜年都要穿着我哥哥的大衣服,原因是我哥哥的口袋比较大,一边装鞭炮,一边装糖块儿瓜子,空间装满了还要飞奔回家一趟卸货,二次三次飞奔出家门,就是为了赶在别人家的孩子还没有抢到没有燃放的鞭炮,赶在别人家的糖块儿还没有发完之前。
干脆的孩子们,包括十一二岁的孩子,还有那些未成熟的成年人,都加住了抢鞭炮和糖块儿的大军当中。
东头的孩子和西头的孩子分两派儿,大王庄一共13个生产队,东头的有六个自然组,机头有五个自然组。中投的六个自然组里面分成了三派,西头儿五个自然组里面分成了五派。
派和派之间互相不沟通信息,故意隐瞒哪个地方还有没有未燃的鞭炮,谁家还有糖块儿没有分完。
只要东头的派别进入我们西头家庭,我们就会告诉西头的小队长,哪个地方还有未燃的鞭炮,谁家还有没有分完的糖块儿。因为我们不能连续去那个地方要糖块儿,尽量让东头的孩子来我们西村进行拜年磕头。
糖块儿不是乱给的,每个人一一人一块儿,也就是说磕一个头就给一块糖,只能来两次重复磕头,再多了就不行。
我们西头自己的家庭大部分都认识我们,所以我们都磕过两遍以后,只能跑到东头去磕头,因为东面的家庭不认识我们是谁家的孩子,看见陌生人磕头就要给糖块儿,因为头磕下去不给糖块儿是不行的,这是大王庄老老实实都知道的规矩。
反之也是同理,我们去东面磕头的时候,东面的朋友也会告诉我们,谁家还有没有发完的糖块儿。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资源共享,大家都图那个热闹劲儿。
不论是第一波磕头的还是磕头到早上8点的,大家都是奔着一个希望和祝福过去的,说不尽的过年话,说不尽的好听话
到每一家时间大约一分钟左右,匆匆磕头,匆匆离开,因为我们大王庄村太大了,需要磕头安排的任务太重了。我们家光磕头任务,就需要五个小时才能完成。
磕头运动从12点到第二天的十二点才能完全结束,当然当天亮的时候磕头的人是比较少的,这个起的比较晚的拜年的家庭,就是家庭辈儿较大,人员比较少,一开始还不能去别人家,只能等着别人给自己磕完头以后,再去自己家需要磕头的地方完成初一运动任务。
过去农村有一种怪现象,家族当中辈大,并不是一个好事情。穷大辈的意思就说明,家里没有钱,娶媳妇娶的晚,所以慢慢自己的辈儿就变大了,后代就比别人晚了好几代。
初一十二点点过后,拜年磕头运动嘎然而止,大家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睡觉去了。因为初二是走老娘家的日子,不睡觉第二天就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去拜年,老娘舅舅会骂人的。
过去不像现在的孩子们给舅舅拜年那么容易,随便磕一个头就给红包。
那个时候要给姥姥拜年和舅舅拜年,都是按照中规中矩的拜揖仪式进行的。
姥爷老娘是妈妈的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舅舅是妈妈的兄弟或者哥哥,同样拥有生杀大权。
初二这一天是绝对不能马虎的,他是所有拜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假如得不到重视或者做不好,自己的母亲也不会轻饶自己。
这一份对亲情的重视,我们现代人,是一点点也不会做到了。
初三是看望姨娘的时间,也是看望姑姑的时间,这时间和初二一样高度重视,姑娘姑娘,姑就像亲娘一样,姨娘姨娘,姨也像亲娘一样。
初四就是父亲的老娘家的拜揖日子,这个时间老年人都比较多,老年人专门疼孩子,对孩子的磕头动作标准不标准,要求都不是太高。孩子们心中也知道,这种老老娘家是一般没有红包的。
因为这是父亲的老娘家,父亲大了应该孝敬自己的老娘,和孩子们关系不大。
农村还有一种风俗叫三辈亲,一般到了姥姥娘这一辈儿,姥爷老娘死后,基本上就断根儿了。关系供的好的,可以在来往里一辈儿,一般的都是到这一代,就结束了所谓亲戚的关系。
初五初六我们这里就不多讲了,一般就是刚出嫁的女儿回家,或者还有自己的好朋友好友去看望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