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过年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春节,截止到前十年,越发觉得,已经失去了传统节日的意味。
俗话说,进入腊月就是年,农村人就要为过年做好各样的准备。
腊月初三是大王庄庙会,这一天十里八村儿的人都会来这边购买过年年货。
庙会的设计估计也是根据春节的到来而准备的,村东头的观音庙,特别选定这个时间,村里隆重举行祈愿上香活动。
传说腊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诞生日,这个节日是佛教重要的节日之一。
大王庄东面的观音庙,其实从腊月初一就比较忙碌了,因为远路的村民知道,不能赶在腊月十九这一天进行烧香许愿,因为腊月十九日当天,是没有机会进入观音庙上香的,村里要举行观音诞辰日大典,不允许其他人员进入。
附近的村民也都特别的清楚,只要进入腊月,哪一天都可以向观音祈求健康,平安,幸福,祈求明年有一个好的收成。
古代传说中说,腊月十九是一年当中最不好的日子,一般的村民都认为,不好的日子就是和疾病,饥饿,贫困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向菩萨发起祈愿,菩萨听到后会大发善心,自己一家人都会避开疾病饥饿和贫困的。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春节,是所有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亲戚之间都要选择在春节这个节点,每家亲戚都要去看望一下的。特别是家里有老年人的亲戚,礼物多少无所谓,人是必须要到场的。
我家有五个姑姑,四个舅舅家,三个姨姨娘家,还有一个干娘家,六个表叔家。在我们家里的老亲旧眷的亲戚当中,都是有老年人的。
特别是我父亲,常年在外地教学,平常是没有时间走亲戚的,农村的亲戚之间都保持着那种淳朴的亲戚之情。
假如一年当中不上门拜访看望老人,老年人下面的年轻人就会和你生气闹别扭,甚至达到断绝亲戚关系的地步,他也不会来我家拜访老年人的。
我奶奶是特别讲究这个春节礼仪来往的事情,虽然年纪80多岁,春节走亲串门的事情他都要亲自安排。
不论我父亲有什么事情,几个重要亲戚的走动必须由他来完成。
农村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年三十的晚上,除夕是一定要和本家人在一起吃饭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老少热热闹闹,总结一年的收成怎么样,明年有什么新的打算,也算是一个家庭年终总结会吧!
我感觉这个家庭年终总结会特别好,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亲情大节,先从自己的家族来说起,家族的感情好了,我们的生产和关系就比较好,家庭关系好了,自然而然一切都好了!
除夕这一天大家都是要熬夜的,吃吃喝喝到12点,目的就是赶在第一波,给家家户户去拜年。族长有个特别的规定,凡是赶在第一波拜年的人家都会兴旺的。
我们小孩子们都特别的兴奋,在除夕这一整个晚上是不会睡觉的。
过了除夕12点就是初一,拜年也是有讲究的。我们按照族谱上的分支,选定辈分最大,年龄最大的先去拜年,自家的分支拜完年以后,还要去其他姓氏家拜年,其他姓氏的拜年方式也是按照族谱进行的。
过了除夕12点,整个大王庄立刻沸腾起来。
家家户户都选择在12点的最早一秒选择燃放鞭炮,大王庄800多户,鞭炮齐鸣,烟雾如云。
伴随着拜年大军的川流不息,看到行人,不论认识不认识,互相作揖拜年问好。加上谁的拜年声音最大,你就是得到福报最多的人的风俗习惯,一时半会儿也分不清鞭炮声音和问候拜年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王庄就像烧开了一百度的热水,拼命的往空中喷涌着热情,整个村庄都沸腾啦!王庄的上空笼罩在极度兴奋的氛围之中。
人们都踏着鞭炮的响声和烟雾,携带着统一口腔的喊叫声,向祖奶奶拜年啦!向老爷爷老老爷爷拜年啦!像老奶奶老老奶奶拜年啦!向爸爸妈妈拜年啦!向哥哥姐姐拜年啦!
我们的拜年不是说说一声过年好就好,每到一家地方都行跪拜大礼的。山东的跪拜大礼我这里就不介绍了,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跪拜大礼的姿势,是必须每个人都要从小掌握的礼仪动作。
去每家拜年也不是说随便去的,我奶奶都要认真做好去哪家,谁去的分配工作安排。
张姓祠堂和族长那边肯定是我父亲去,一般都是家庭的家长带着最小的儿子去。代表着现实和未来,同时也代表着全家人的祝愿。
我的跪拜大礼是我父亲亲自教我的。
第一步如何双手叩拜。
第二部单腿动作和双腿站立的姿势。
第三部眼神平视看望拜揖人物。
第四部弯腰下跪角度。
第五步头碰地面速度等等,都是有硬性的规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