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棣儿,你想当太子吗? (1/2)

天上金幕视频继续播放。

【朱棣登基后,推行流民归乡政策。】

【开垦荒田,劝课农桑。】

【疏通漕运,治理河患。】

【赈济灾民,减轻赋税。】

【改良军事屯田。】

【百姓生活日渐好转,经济走向繁荣。】

【创设内阁,强化集权。】

【分解帝王政务压力。】

【修建京都城,迁都北京。】

【编纂《永乐大典》。】

【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彰显国威。】

【五度亲征漠北,开创永乐盛世。】

【尽显明成祖雄才大略。】

朱棣深吸一口气,目光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洪武年间。

【靖难之役初期,燕军势如破竹。】

【朝廷军队节节败退。】

朱棣此刻望着金幕,冷汗涔涔。

他知道这是他未来的功绩。

亦是他篡位的铁证。

未就藩的他,心急如焚。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朱元璋面前。

“父皇,儿臣知罪!”

朱标见状,心中一紧。

他上前一步,欲开口求情。

“父皇,四弟年少轻狂……”

朱元璋面色阴沉,一言不发。

“太子妃到,小殿下到。”

院外侍卫的通报声打破了屋内的紧张气氛。

朱元璋本欲拒绝。

“爷爷!”

稚嫩的童音从门外传来。

朱元璋强压下怒火。

“进来吧。”

吕氏携朱允炆步入屋内。

朱允炆规规矩矩地向朱元璋行礼。

“孙儿见过皇爷爷。”

马皇后慈爱地望着朱允炆。

“允炆来了。”

吕氏向朱元璋和马皇后行礼后。

轻声道:“妾身带允炆来给父皇、母后请安。”

朱元璋摆了摆手。

“嗯。”

吕氏会意,牵着朱允炆的手准备离开。

“允炆,跟母妃回去吧。”

“是,母妃。”

朱允炆乖巧地跟着吕氏离去。

屋内气氛依旧紧张。

【建文元年,朱允炆重用黄子澄等大力削藩。】

【燕王朱棣不满,发动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初期,燕军迅速胜利。】

【朝廷节节败退。】

【建文三年,李景隆改派主将。】

【白沟河一战燕军大胜,李景隆溃退。】

【建文四年,江防陈瑄投降燕军。】

【燕军渡江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称帝。】

【废建文年号,改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

朱元璋目光如炬,盯着金幕上闪现的字句。

他缓缓转头,看向依旧跪在地上的朱棣。

“棣儿,你想当太子吗?”

朱棣闻言,浑身一颤,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

他连忙磕头,声音颤抖。

“父皇,儿臣不敢!太子仁厚贤德,深得父皇之心,儿臣岂敢有非分之想!”

他极力夸赞朱标,语气近乎谄媚。

“太子兄长乃储君之才,儿臣万万不及!”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似有所悟。

他的语气变得冷峻。

“金幕之上,分明写着你将来要造反。”

朱棣吓得腿软,瘫倒在地。

他张口结舌,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朱元璋见他如此模样,心中不忍再逗他。

他叹了口气。

“罢了,起来吧。”

朱棣如蒙大赦,连忙爬起来,再次跪好。

“儿臣对父皇,对大明,绝无二心!若有违背,天打雷劈!”

他以性命担保,语气坚定。

朱元璋起身,走到众皇子面前。

他扫视众人,目光威严。

“朕百年之后,尔等兄弟,当和睦相处,共保大明江山。”

“若有敢手足相残者,朕在九泉之下,也绝不饶恕!”

众皇子齐声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