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说“私人日记不方便传阅”,给推辞了。结果,为这事她俩闹了好一会别扭。听了她的话,对她的信任瞬间又增加几分,再次确认她是个可以交的朋友。不管她的话是真是假,能说出这番话就说明即使我没要求,她也认为我的隐私要经我允许才能公开,这是个界限。这就比那些说起来是“知心朋友”,实际上并不知道各自在想什么的人要好。如果事情真的如她所说,为了维护我的隐私,她宁愿得罪另一个朋友,那她就更值得我深交了。
.
今天收到通知:我被调到文艺部,成了高二文艺部的部长。且下午第四节课后去开会。听到这消息,我简直如堕五里雾中,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等开会揭开谜底了。
会议内容很简单,学生会换届,公布各部门职务人员并介绍相互认识。各职务的任免并没有经过选举,大多是学长、学姐或老师推荐,然后直接任命的。因为高三是待考年级,一切为了高考,而高一的学生刚来,很多情况还不熟悉,所以,高三的学生会成员基本上是挂职退休的状态,大部分组织工作都落在高二部长们的身上。这个意思,会上会下老师、学长学姐们也多次传达到位了。
高三的文艺部长还是之前高二的文艺部长许敏。大会后,她把我和高一文艺部长叫到一起又开了个小会,谈了谈这学期工作的事,并把写工作计划的任务交给了我。
许敏,我们很早就认识了,大约小学二三年级吧。她高我一届,是表姐的同班同学、校舞蹈队的队友,长相属于那种过分精致的漂亮,跳舞也很有天分。我们也就仅限于相互认识,见面知道那个人是谁,几乎没怎么说过话,远远地看着各自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她是活泼开朗的人,身材高挑,衣着入时,时常和男生们在校园里、马路上说笑,或揽腰坐在他们自行车后座上。在我们家的教育里,这种和男生“过于亲密”的女孩不是好女孩,属于不三不四、不检点的类型。于是,我印象中一直觉得她和“小太妹”差不多。
而今天与她接触,发现以前那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偏见,用那些片面、表象的标准衡量一个人是有多大的错误。她是热情大方的正经女孩,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对工作、学习都干劲十足。以她的舞蹈功底和天分,在艺术班能分分钟碾压大部分人,可她却选择报考非艺术类院校,只把跳舞当兴趣。她说起话来的泼辣程度完全堪比王熙凤,气场之强大,没几个男生敢在她面前说“不”。我小心翼翼地向她求证坐男生自行车回家的事,她毫不避讳地说那是有一次她腿被车撞折了,有个男生碰到就把她送去了医务室。之后的一段时间,班上安排走读的男生们接送她上下学,其中有个男生住的离她家很近,接送她的任务就相对固定了下来。再后来她腿好了,偶尔碰到也会坐他的顺风车。在聊天中她明确地表示她也很讨厌那种勾三搭四,和男生们打情骂俏的女生。
会后,一路上和她边走边聊,聊以前的事,聊现在的学习和工作怎么兼顾,聊了很多很多。虽没直接问,大概也猜到我当文艺部部长和她的推荐有着必然的联系。她是个耿直且有感染力的人,和她聊天会觉得畅快淋漓,借着和她聊天的热情,我也充当了一回“护花使者”,骑车把她送回了家,即使与我家完全不是一个方向。
.
-------------------------------------------------------------------------------------------------
.
小县城,属于熟人社会,十几年或几十年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谁和谁都能搭上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人脉在熟人社会渗透到买卖东西、租房、上学、就业、结婚等各个方面,几乎能影响一切。“有熟人,好办事”的观念彻底地影响着这里的人,即使不求人办事,熟人的一句话,也可能会影响事情的走向。
对于就业面比较窄的行业,这套理论同样适用。大城市虽属于生人社会,对于许多要求相对专业化的行业,工作十几二十年后,发现仍是一个小圈子,相互为师生、为校友、为老乡、为亲戚、为夫妻的比比皆是,行业内信息非官方途径比官方途径流通得更快。在这样的行业里,人脉对于就业、跳槽、升迁、创业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个朋友时常抱怨工作累、工资低,朋友们就劝他跳槽,他说:“跳什么啊,我们行业有发展前景的每个城市就那么几个单位,还都是兄弟单位,谁和谁都差不多。”
.
远远地看一个人,即使了解再多他/她的信息,都未免不真实。用概念、框架和标签去给人归类,也未免僵化、教条。人是立体的、有多面性的,只有深入接触,才能真实地了解一个人。谨以此与明星的各种粉或黑共勉。
.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