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年的我害怕受伤、害怕被窥探,害怕自己的脆弱被别人看到,于是把自己的心抽离、与世隔绝,活得冷静而理性。回头看来,那些说说笑笑、哭哭闹闹的女生反而活得更真实可爱,沉浸式的体验,即使受伤,也代表你真真切切、有血有肉地活过。
面对小事感性、面对大事理性,是丰富生活体验又不至于严重影响人生轨迹的策略之一。
.
当年未深度接触过癌症和死亡,对失去亲人的感受也只能是想象。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朋友亲人因病、因意外过世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知道在面对癌症时真正需要的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和坚强面对的心态。除了提供治疗上的实质帮助,旁人的同情、哀叹只能增加病患和家属的负担。最终的磨难和失去亲人的哀痛都只能自己承担并靠自己走出来。
人固有一死,生死是自然规律的循环。从本质上来说,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可我们周遭的文化氛围总过于强调“生”之可喜,而极力避免谈及“死”,甚至为了避讳,对“死”以驾鹤、往生、登极乐等别称替代。可你不提,它就会消失不存在吗?反而正因为缺乏对“死亡”的正确看待和思考,造成了我们面对死亡时内心抗拒、恐慌、害怕等一系列回避心态。这样消极的回避心态必然导致一系列糟糕的不成熟的逃避行为。在癌症病房期间,看到一些人生“切片”,有的癌症患者初期查明病因后因害怕或不想花钱逃避手术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也有病患在晚期到医院抱着医生大腿说要医生救救自己。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想:即使现代医疗技术再发达,也还没到无所不能的地步。医生不是神仙!如果我们从小接受正确看待“生死”的思考和教育,如果我们每次面对“死神”的挑衅都认真理智地对待,而不是落荒而逃,即使“战败”,也不会六神无主地跪地求饶吧。
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晚期都等于立刻死亡,有些代表终生生活受影响,有些代表一段不明确倒计时的告别。换一个角度来看,患癌而死也并非最糟的死亡方式:它能让你审视自己的一生,根据回顾总结在一定程度内“查漏补缺”、弥补遗憾,并有时间规划自己离开前的一小段“旅程”,它至少好于意外死亡。理智镇定地选择治疗方式、尽最大能力送亲人与这个世界毫无遗憾的告别,比手足无措的慌乱和恣意的悲伤要重要得多。虽然面对病痛和死亡时,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选择体面地、毫不畏惧地面对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