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他是极度注意在我面前说话,绝不带脏字不骂人的,气愤已让他口不择言。我连微弱的哭声也隐去,大气不敢出,用袖管捂住双眼后,才任由眼泪肆意地流淌、润湿衣服。
这就是我家吗?家不是港湾吗?我很想就这么睡去,管他什么门呀窗呀怒吼呀的,可我的理智打消了赌气的念头。为了缓和这浓重火药味的战局,我打开房间通往阳台的门,还好我们家是二楼,我翻过阳台栏杆,踩着楼下阳台的防盗网爬到一楼,绕到院子里走楼梯用钥匙打开家里大门。可我忘了先打开房门的反锁,于是又原路返回,顺防盗网爬上阳台。随着门被打开,爸爸的怒火消去大半,我洗漱后躺在床上,泪自由的倾泻,我不再控制。
.
------------------------------------------------------------------------------------------------------
.
孩子,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高考之后,分数便一钱不值。学生工作中面临问题的思考方式、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练就的自信和心理承压能力会伴随终生,形成个人的工作习惯。人生是一场比拼耐力的长跑,先赢不算赢。放眼全局,当年看过的一些闲书、掌握的一些不重要的经验和技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便会派上大用处,而当年金光闪闪的“分数”除了忆当年时,不会再被提起。
.
无论是亲人之间、爱人之间、甲乙双方之间,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正解,单纯地宣泄情绪、相互指责而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会加深双方之间的隔阂,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而亲人之间,除了解决问题还需要爱的表达和感受,语言上的爱和行为细节中的爱。亲子之间谈“爱”其实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思想要求的是父母为子女的榜样,子女对父母尽“孝”、“顺”之心。亲子之间隔着“父父子子”的规矩,并不亲近。所以,我们的上一两代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时常端着当“父母”的架子行事。而马斯诺告诉我们:人是需要“爱”的!
记得从很小开始,我就用理性思考告诉自己父母为我付出了很多,他们肯定是很爱我的,告诉自己家是温暖的,以此平衡心底里那个不断想逃离的声音。可真正能感受到的东西是不必用理性分析并一再强调的。越是舆论标榜和推崇的往往越是人们缺乏的。因为缺乏,所以需要,所以向往,所以推崇。就像真善美,就像母慈子孝,就像夫妻相爱,这些不是普世的标配,不是自然属性,而是偶然的幸运和努力的结果,是人们理想中的样子。
现在总有关于“当父母是否需要学习,持证上岗?”的讨论。仅作为生物学上的父母,人的动物属性自带物种繁衍天性,当然不用学习考核。可要当“好父母”,从社会学层面来说,却是一门体系庞杂的学问,不是考一两个证能解决的问题。
.
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即使是家人之间、夫妻之间,都如此。区别只是它存在的载体是日记本、微信朋友圈还是心底一个永不被人发现的隐秘的角落。围追堵截、强制破除边界都不是好方法,被压抑的,终究会宣泄、爆发,给它找一个合适的出口,才能避免损失惨痛的决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