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1、百家争鸣,民国起源 (2/3)

绝非作壁上观就能等来的。

中华也等不起了。

女儿星华还小,不到七岁,看到李大钊回家,走了过来。

“你去做什么了?”

面对女儿,李大钊牵着她的手蹲下来,目光柔和却认真。

“我去撰稿了。”

“为什么要去撰稿,外面在下雪。”

李大钊沉默片刻,看着窗外。

“孩子,中华都在下雪,我们在扫雪,你长大了,也要扫雪。”

“什么时候雪扫干净了,什么时候乱世就过去了。”

孩子似懂非懂的点头。

李大钊则是回到书房,拿出了新青年杂志。

他看着上面崭新的言论,目光中露出希望。

他在等新青年报刊发表,等中华民族觉醒,等他们一起来找一条新的路。

金榜文字出现。

【这一年,在李大钊的建议下,创办新青年杂志的陈度秀,决定正式在京城发展】

京城。

曾经参加过第一次创建民国革命的刘半农,师从章太炎的钱玄同都在。

此刻,刘半农开口。

“说来也怪,京城之地,这些文人来了就不走,无论在这里活得多贫穷。”

陈度秀笑着开口:“为什么?”

坐在一边的钱玄同神色认真:“鱼龙混杂,包罗万象,机遇与风险并存,仲甫兄,这《新青年》就象今天这冬日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之光,我们都是这把火炬的追随者。”

这一刻,陈度秀也认真点头。

“度秀此次来,就是为了拜谒各位,襄助《新青年》,把这把火烧得更旺些。”

当听到钱玄同提议让陈度秀将新青年搬到京城,陈度秀开口。

“新青年能在京城立足吗?”

刘半农同样狠狠点头。

“岂止是立足,立足京城,放眼全国,发扬光大!”

陈度秀想到了李大钊的提议。

“新青年的宗旨,就是创造一代新人。”

“新人是什么?新学生,新工人,新农民,新官僚,各个阶层都要改造,社会才能变化。”

这一刻,他看着京城,风起于微末。

纵然孤独,但他更明白,这个时代,需要新青年的扩展。

终于,陈度秀下定决心,一个人低声开口。

“那就把新青年搬到京城,从京城开始,造就一代新人!”

长衫在风中飘摇,陈度秀背着手,面对漫天大雪,思想启蒙的道路,开始了。

金榜上,新的盘点出现。

——

【1915年,赵世炎考入京城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受陈度秀主办的新青年影响,投身新文化运动,并结识了李大钊等人,曾参与主编《平民周刊》等多起进步刊物,反帝反封建思想】

画面展开。

两年前,京城迎来了一个包着手指的学生。

他站在人群中,看起来毫不起眼,唯独那双眼睛,灼灼的看着眼前的京城,又低下头,看着手里的新青年杂志。

他叫赵世炎。

在之前异族二十一条协约激烈反抗后,写下血书的他来到了京城。

他知道,自己应该加入新青年,陈度秀先生说的没错,只有造就一代新人,才能看到中华的希望。

他太希望看到这个民族的未来了。

他的确加入了新青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他,主办了《工读》

如今,深夜里,他低着头,手里的笔却没有停下,甚至越写越是激动。

他在讨论中华未来的前途,寻找一条全新的道路。

“如今中华社会之弊病众多,官僚,财阀,军阀,名为民国,实为割裂。”

“中华应当选择新的道路,最公道,最平等,无军阀,财阀,无种族界之先进思想。”

这个昔日面对二十一条,只能悲愤的断指写下血书的青年,逐渐成熟。

也终于意识到,救国,除了一腔热血,要改变的,是每个中华同胞之思想。

陈度秀先生在做,李大钊先生也在做,章士钊先生,钱玄同先生...

都在各自尽力开始铺垫一条条路,试验,试错、

“希望在中华的每一个人身上。”

—————

汉朝。

董仲舒瞳孔收缩,手紧紧攥着衣袖,震撼无比。

他看到了什么?

一群人因为看不到大国的未来,于是硬生生亲手造就一代新人,以国人之庞大数量,集思广益,思考如何找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