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3、寒夜,寒夜,各自道路 (3/4)

r/>京城,长辛店工棚。

留着大胡子,穿着长衫的身影,和穿着短打,满是补丁的身影坐在一起。

名叫葛树贵的工人剁了猪肉包饺子,招待这些读书人。

这都是贵客,他还没见过不嫌弃自己这些人的读书人呢。

其他不少工人也在。

听到这些工人感叹,穷人过不上好日子,李大钊笑了。

“咱们这些工人怎么过不上好日子,大伙知道一个得国人大胡子吗?”

“他有一个观点,工人阶层是社会的领头羊,工人阶层带领的文明才是世界最先进的。”

“沙俄就有个人,根据这个观点,先推翻了沙俄封建统治,又推翻了资产阶层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层带领的国家,以工人,农民,士兵为代表的国家。”

“而且成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不参加世界大战,第二件事,则是土地归百姓自己。”

“你们想想,土地归咱们了,过好日子还是个难事吗?”

坐在一边的工人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百姓当家作主?以后是百姓当家做主了?”

葛树贵眼里也有了激动,满是皱纹的脸有些发抖,看了一眼桌上的饺子。

“咱中华有没有那个大胡子,有,咱找他去。”

李大钊摆手:“大伙别着急,现在,一群人正在找他的路上。”

一旁葛树贵家的小姑娘笑着:“你就是那个大胡子。”

李大钊和赵世炎也笑了。

这一刻,赵世炎看着李大钊先生。

穿着长衫的他,和这些工人坐在一起,完全融入了他们。

全然不像是曾经那个在辫子兵复辟的时候,冲上街头咆哮游行的斗士。

他像是圣人般纯粹。

——————

彼时。

北宋。

太祖赵匡胤背负双手叹息着,没有说话。

太艰难了,一个国的道路,哪怕只是一次试验,也艰难无比。

大明。

朱元璋同样看着,看着里面的理论。

西方制度海外也有成功的,可那不是中华的路。

这次所谓的沙俄的革命道路,会是正确的吗?

另一边。

大唐。

长孙无忌看着李大钊,即便是和那些身份远不如他,甚至不识字的百姓,都能谈论这些道理吗?

这一刻,长孙无忌目光深邃,想到了一个词。

坐而论道。

“此人有古士之风范,了不得。”

“当真是大世之英才。”

——————

而彼时。

金榜盘点还在继续。

【1918年8月19日,诗人李叔同出家,法号弘一,海外川崎,陈望道即将毕业,正在筹备返回中华】

画面展开。

这一年的新春,街道上,有人蜷缩着面色发紫,有人醉生梦死,权势滔天。

有人一心皈依佛门,有人决定跨海归国。

雪很大,被寒风裹挟着落在脸上,带着撕裂的疼痛。

作为尚海最著名的风流名士李叔同,空着手,一步步踩着大雪。

他想到了之前,乐石社好友夏丏尊向自己推荐,关于断食带来的身心修养,于是那一年冬天,自己去了寺庙断食,的确感受到了不同。

那是在这个时代难以想象的宁静。

当看到寺庙的那一刻,这位写下送别的诗人闭上双眼,双手合十,低声诵念着。

李叔同皈依佛门了。

寺庙门外的大雪越来越大,覆盖了这片青山。

他仿佛像是几千年的圣人-老子一样,对人间关闭了门。

——

画面再次转动。

这一次,是海外,川崎。

学校里,26岁的海外一名毫不起眼留学生,他叫陈望道正在翻译着面前的书籍。

他正在翻译从海外传来的资料。

那是沙俄革命的理论思想。

他想翻译给国内看!

只是越是翻译,陈望道就越是激动。

房间里,孤灯一盏,年轻的身影攥紧了拳头,目光中满是希望。

“无产阶层,工人,农民,士兵,这条路,适合中华吗?”

他不知道,但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国试试。

彼时,他抬起手,看着一旁的杂志,满是期待。

《新青年》

这是1918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33、寒夜,寒夜,各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