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二章 想要给我一个下马威 (2/3)

弥勒佛像缓缓地朝着我这边移动过来,仿佛一位神秘的嘉宾正缓缓登场。

刚到我面前,转盘竟然神奇地停了下来,时机恰到好处,仿佛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所操控。

檀木盒子正好稳稳当当地摆放在我正前方,位置精准得让人惊叹。

我的目光所至,弥勒佛的正脸正好对着我,那笑容似乎蕴含着某种深意。

我顿时感到有一些诧异,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

这“蛋鸡”见我刚才在瞎子摸象的环节中成功过关,显然是故意在我面前露了一手,想要给我一个下马威。

要知道,这圆形的转盘其实是非常难以精确控制的,需要极高的技巧和手感。

他用手拨弄之后,竟然能够让转盘在轻轻转动之下,准确无误地停在我面前,光是这指尖上的巧劲,就足以让人惊叹不已,足以证明他在这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和经验。

拥有这等本事,这郝“蛋鸡”要是到大街上去玩幸运大转盘之类的游戏,凭借他这一手精准的控制技巧,恐怕想不发财都难,必然能够在众多参与者中脱颖而出,满载而归。

这尊弥勒佛看上去没有任何特殊的显著特征,表面平滑,色泽均匀,线条简洁。仅仅在九级仰莲花座上,刻着一行古风悠扬、字体优美的小篆:“风动身方至,心宽体自丰。”

那字体如行云流水,笔画纤细而流畅,给整尊佛像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

在古玩行当里,鉴定佛像一直是一件颇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事情,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对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和领悟,需要对佛教的教义、象征意义以及各种佛像的造型特点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还需要对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有精准而细腻的感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对佛像创作的影响;更需要对古玩工艺有着极为熟稔和精湛的掌握,熟悉各种制作材料、工艺技巧以及不同时代的工艺特点和演变规律。

比如说,鉴宝师傅若要鉴定眼前这尊弥勒佛像,往往需要从三个重要且关键的方面着手,分别是判型、识刻、断质。

判型。

大肚弥勒的造像在佛经中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其形象的来源和演变并非有章可循。普遍认为是按照五代后梁时期来自浙省奉化的僧人契此的形象塑造而成。这位僧人身体肥胖、袒胸露腹,常常背携布袋四处化缘,以其独特的形象和慈悲的行为受到民众的喜爱和尊崇,民间也亲切地称其为“布袋和尚”。

如果有人将其判断为在后梁之前的物品,那必然是基于错误的判断和臆测,缺乏历史依据和文化认知。但后梁至今,时间跨度漫长,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变迁,要精确地断代难度极大,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包括造型风格、制作工艺、材质特点等。

识刻。

上面那行小字为篆体,字体古朴典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韵味。篆体是在秦大一统之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时,所创制的一种独特而规范的书写形式,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到了西汉末年,篆体逐渐被隶书所取代,其在日常书写和官方文书中的应用逐渐减少。但由于篆体的形态优美,线条婉转,富有艺术美感,从古至今都备受文人墨客和艺术家的喜爱,常被用于印章、书法作品和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铭刻之中。

仅仅通过字体,是很难准确判断出具体的年代的,因为篆体的使用在历史上存在一定的延续性和间歇性。顶多只能大致判断其不属于秦前或者流行隶书的汉后这一段特定的时期,需要结合更多的线索和证据来进一步缩小范围和确定年代。

断质。

陶器从商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断演变和改进。到了东汉时期,便发展为较为成熟的青瓷制法,瓷器在品质、外观和实用性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逐渐开始取代陶器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历经了一千六七百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各种复古的陶、瓷制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

倘若表面没有显著的特征,比如独特的釉色、特殊的纹饰、明显的制作痕迹等,基本上是不可能准确辨识其年代和出处的,需要借助更为专业和先进的检测手段,或者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

这尊弥勒佛像没有任何明显的特征,造型简洁,刻字普通,材质看似平常,给鉴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要对其进行准确的断代并追溯其传承,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需要鉴宝者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但那只是对于其他经验不足、知识有限的鉴宝者而言。

我所思考的是,它为什么会没有任何特征?而且,还能够隐匿得如此完美,让人几乎无从下手,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和突破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