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47章 到底是不是元青花? (1/2)

在沈愈的认知里,青花瓷堪称华夏瓷器史上一项最为成功的一项伟大发明。

这得益于青花钴料是直接在瓷胎上绘制图案,而后再外罩一层透明釉,如此工艺使得其色彩能够永不褪色,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鲜艳夺目。

并且,青花瓷对于窑内烧制的细节相对而言不是那么的严苛,这一特性也就注定了它能够实现高产。

从古至今,唯有产量的瓷器才具备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基础,像柴窑瓷、汝窑瓷这类因受限于种种因素而无法大量烧制的瓷器品种,终究难以逃脱在瓷器发展长河中逐渐式微乃至消失的命运。

唐青花与宋青花,如今已然成为了传说中的存在,沈愈甚至连一片残片都未曾得见。

然而,元青花是否真实存在,对于沈愈来说却并非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

他坚信元青花必然是存在的,只是其数量颇为稀少。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无论造假之人技艺多么高超,也绝无可能将所有从事收藏鉴定的专业人士都蒙骗过去。

“咦,不对啊!”沈愈仿若突然捕捉到了一丝关键的线索,心中不禁泛起疑惑,“古墓里的东西竟然找我来鉴定,他们莫不是脑子有毛病?墓里出土的东西难道还会有假的不成?”

一念及此,沈愈的脑海中立刻开始飞速运转,进行着各种推测与分析。

这群土耗子之所以要让自己鉴定,那么大致只有三种可能。

“其一,这瓶子并非出自地下古墓。

“其二,这瓶子虽说是从地下挖掘而出,但极有可能是旧仿之物,也就是说墓主人当年在收藏时便被蒙骗,误将其当作真品一同陪葬,自己都未曾察觉这瓶子是假的。

“其三,这瓶子在被挖掘出土之后,被人暗中动过手脚。”

想来想去,沈愈认为只有这三种可能才会致使这群土耗子特意找来自己进行鉴定。

不过,沈愈随即便又自嘲地笑了笑,心中暗自思忖,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这又与自己有何相干呢?

无论真相如何,今日身处此地恐怕都是凶多吉少。

“罐子上所绘的这三人应该就是风尘三侠了吧?”沈愈凝视着玉壶春瓶上的瓷绘图案,不禁喃喃自问了一句。

随即又颇为肯定地点了点头,似是对自己的判断有了几分把握。

风尘三侠,乃是隋末唐初时期的三位赫赫有名的江湖英豪。

分别是虬髯客、李靖、红拂女。

其事迹最早出自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这部小说为唐末道士杜光庭所著。全篇篇幅虽仅有短短两三千字,但其对后世的文学与艺术领域影响极为深远。

它不但被收录于《太平广记》这部古代文学典籍之中,而且在元、明、清等朝代多次被改编成为杂剧、小说、戏曲以及评书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

直至现代,风尘三侠的故事依然备受青睐,被改编成电影与电视作品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成为了影视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类的瓷器,据说全世界范围内存世量也不过仅仅三十多件。

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流失海外,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

所谓人物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

其中著名的有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屯兵细柳营。

还有,王昭君出塞和亲、三顾茅庐、尉迟恭单鞭救主,以及西厢记崔莺莺月下焚香、王焕贺怜怜相遇百花亭,孟月梅写恨锦香亭。

在这些珍品之中,除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属于梅瓶形制外,其他八件皆为大器,故而又被称为“元青花八大罐”。

而在这之中,又以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最为声名远扬,其曾拍出高达2.3亿元的天价,一时之间轰动整个收藏界。

鉴定元青花,得懂历史。

不懂历史,鉴定不了!

元代时期,戏曲与杂剧极为盛行,广受欢迎。

而现存的那几个元青花人物大罐,其创作题材大多取材于当时流行的杂剧与戏曲。

例如西厢记。

崔莺莺、张生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再如“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其讲述的是唐玄宗时期一对命运多舛的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

大致情节是长安有一位名叫陈圭的书生,他在游览孟家花园时,偶然与孟家小姐孟月梅在锦香亭中邂逅相遇。

二人一见钟情,随即私定终身,最终历经重重磨难与考验得以修成正果,携手到老。

还有王焕贺怜怜相遇百花亭,同样也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佳话。

故事中宋朝书生王焕,文武双全,相貌英俊,在春日游春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