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见大势已去,便无心恋战了,唯有应付,等待终局而已。李长山趁势大举进攻,“师长”打头阵,“司令”“军长”跟进,虽然折损了一个“师长”,但很快就扫清了右边路“敌军”,“工兵”幸运地排除了一个“地雷”后,夺得了军棋。
沈旭心有不甘,立即挑拣自己的红棋。李长山却见好就收了:“都下四盘了,该回家了。”
由于事先有约定,沈旭不好坚持,只能同意:“那好吧。”
送李长山回家的路上,沈旭不住地夸赞李长山:“你棋下得真好。明天接着玩。”李长山心里高兴,痛快地答应着:“好啊。”
那时候,天边很近,天上的云朵,仿佛就飘在邻家的房顶上,而眼前却很远,沈旭家与李长山家只隔了四家,相距不过三四十米,却感觉很远了。在漆黑的夜晚,更是一段漫长的恐怖行程。
沈旭胆子比李长山大,将李长山送到院前,并没有立刻回去,而是用明晃晃的光柱,一直照亮李长山的脚下,直到他开门进屋,才返身回去。
沟边那两根寻常的“水剅子”,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水剅子很细,管径也就30厘米,孩子们却爬进爬出,乐此不疲。这么细的管子,也只有低龄的孩子才能爬进去。
由于长期通泄流水,水剅管壁布满尘土,尤其是管底,经常见有半厘米左右厚的一层。那时的孩子并拒斥尘土,蹭了一身,拍打一下就掉了,对衣服并无妨碍,而对于稀泥却是躲避的,因为粘上它,很难清除污迹,会被大人责骂。
孩子们隔三差五就会钻一次水剅子。钻到里面,由于狭窄,会有局促感,常会希望前面的孩子爬得快一点。爬出去后,就会感到豁然开朗。
爬累了时,也会躺在里面做游戏,模仿战士“隐蔽”的样子。夏日阳光强烈,躲在里面也可以防晒。
一天上午,李长山、杨立宁、孙金强和邻院的几个小孩正玩儿在兴头上,忽然阴云压了过来,随即雨前的疾风便刮了过来,孩子们见状,撒腿就往家里跑。
没跑几步,铜钱大的雨点便落了下来。孙金强家离这里最远,担心跑到家会淋个落汤鸡,就呼喊道:“到水剅子里躲一下吧。”
这时,两个离家近的孩子并不犹豫,继续往家里跑。离家远的孩子,如李长山和邻院的几个孩子,则听从孙金强得号召,相继钻进了水剅子。
这时,雨“哗哗”地下了起来。孙金强得意地说:“这下可好了。否则的话,非浇得精湿精湿的不可。”
哪知没高兴多久,由于雨大汇水快,水剅子就进水了。身在最北端的孙金强没好声地叫了起来:“不好!进水了。快跑啊。”说罢便向北出口爬去,弄了一身水。其他孩子纷纷就近往外爬。
爬出来时,雨势依旧猛烈,孩子们都成了落汤鸡。孙金强家离大门洞近,就大喊起来:“快去大门洞!”说罢便带头跑了起来。
其他孩子家虽然离大门洞不近,但或者要上坡,路不好走,或者比大门洞远,就纷纷跑向大门洞。
到了大门洞,大家先抹掉脸上的雨水,随即脱下衣服,拧挤水分,裤子是不能脱的,因为当时的孩子都没有短裤,只能用手攥着裤脚,挤压水分,一时间,大门洞的地上,到处是一滩滩的水迹。
过了一会儿,雨势小了下来,孩子们趁机各自跑回了家里。
这件奇事,经由家长和孩子之口传扬了出去,一时间整个院子都知道了。家长以此事告诫孩子,下雨时千万不能往水剅子里钻,危险!孩子们则将这件事当作一个笑料。那天下雨时跑回家去的杨立宁,讲起此事更加夸张:“那天下雨,孙老四说‘快钻水剅子’,我说‘那哪行啊,进水咋整啊’,可他们就是不听,偏要钻。我只好一个人跑了回来。不一会儿,水剅子就进水了,孙老四他们‘叽里咕噜’地呛着水往外爬,一个个弄得精湿精湿的。早听我的,能有这事吗?”(您的关心,我的动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