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六章 闭嘴吧,泼皮破落户! (1/2)

贾珫离开玄墓山蟠香寺,便从苏州回到了金陵。

在前往扬州的巡盐御史衙门,正式着手盐务之前,贾珫先摆了一桌的家宴。

贾珫请来身在金陵的自家人,主要是老丈李守中和姑丈林如海。

李守中是江南省应天府知府,林如海是都察院江南省监察御史,且都是翰林中的翰林。

在宴席上,贾珫向李守中和林如海二人请教盐务,李纨、贾元春倒也能搭上话。

至于王熙凤和秦可卿,虽然正经话题插不上嘴,活跃气氛倒是第一流。

“太祖皇帝立国以来,盐务的职责归入巡抚或总督。”

“然而,盐务繁杂,一人之力都难以负荷,何况巡抚或总督,根本无法负荷这额外的差事。”

“太祖皇帝驾崩,先帝登基后随即颁布一道谕旨,令都察院委派御史,视事两淮盐政。”

“巡盐御史一年一换。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贪污纳贿的现象太严重了,这里头的诱惑着实不小。”

“先帝在位期间,共有六位巡盐御史,分别是两淮、两浙、长芦、河东、两广和福建。”

“先帝驾崩,太上皇登基后,废了五位巡盐御史,皆由各自总督或巡抚接掌,唯独保留两淮巡盐御史衙门。”

“两淮因为辖区辽阔,需巡查泰州、淮安、通州三地的盐政,难以同时兼管,且盐政还涉及各地。”

“所谓盐政,掌巡视两淮盐课,统辖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各府州县额引督销,察照运司、分司及各场灶、官丁、亭户,严行卫所、有司缉捕私犯,驻扬州。”

“盐商贩卖额定的盐要缴纳盐税,巡盐御史授权盐商贩卖超额的盐则要课征的另外税,称余银。”

“余银的用途由皇帝决定,每年约有五十万两银子。法定税负大约二百万两银子。除此以外,盐商还要交付一些非法的费用。”

听着男人们的侃侃而谈,王熙凤插嘴问道:

“怎么说是盐务,听你们说来说去,都在谈钱呢?”

“这盐巴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谁倒是说来听听呀!”

贾珫瞪了王熙凤一眼,示意她闭嘴,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见王熙凤一阵委屈,李纨领着王熙凤退了下去。

贾元春和秦可卿紧随其后,跟着离开了男人们的宴席。

来到了庭院的花园里,对制盐有所了解的李纨和贾元春,给王熙凤补了补学识。

“制盐法有很多种,按照产地的不同,分为海盐、湖盐和井盐,内陆产的是湖盐和井盐,两淮所产的盐就是海盐。”

“海盐通常是将海水煮沸蒸发而取盐,蒸晒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是板晒,有的是滩晒,也有的是煮沸法。”

“板晒是将海水置于木板上蒸晒,滩晒是在沙滩上以太阳蒸晒。海盐的质地优于湖盐和井盐,而滩晒的盐又比板晒或煮沸法更受欢迎。”

李纨和贾元春等人在聊制盐方法的时候,李守中和林如海那边则对贾珫谈起了储盐的场所,即盐场。

“两淮的盐场主要有三十多家,这些盐场的盐来自为数众多的灶户。个体的灶户才是制盐的主体,他们拥有或经营着大大小小的盐田。”

“与制盐的灶户有关联者唯有盐场的场商,他们为了获取暴利,囤积储藏制成的盐。一旦这些盐大量滞销腐坏,他们也是唯一蒙受巨额亏损的人。”

“把盐贩卖到各地的不是场商,而是运盐商,简称盐商。盐商将盐运送到特定地区贩卖,必须携带贩盐的执照,也就是盐务衙门发放的盐引。”

“盐商的盐船在盐场买了盐,必须立即到扬州仪真。盐官在仪真收盐,分发盐引给运盐商。”

“盐商拥有盐引,就有权运盐贩盐。盐卖掉之后,旧的盐引必须缴回。伪造盐引者,罪当斩首。”

“盐税以盐引为单位,与盐税息息关联的是盐引的数量、每张盐引的课银。”

“太祖皇帝时,两淮每年发出的盐引张数是一百四十一万零三百六十张,盐商支付每一盐引的税金是七钱九分六厘的白银,朝廷在两淮每年的课银是一百一十二万二千六百四十五两白银。”

“先帝在位时期,盐引数量小幅增长,是一百四十二万五千九百四十九张,但每引的税金又增加六分八厘二毫白银,增到八钱六分四厘。”

“至太上皇时,又接连三次调升,分别是一钱一分五厘九毫、二钱五分与一钱二分五厘,使每张盐引的税金达到了一两三钱五分白银。”

“不过,这还只是呈报到户部的官方税金配额,而事实上,每引又加了二钱五分白银,值一两六钱白银,使得朝廷的岁入增加了三十万两白银,而这笔收入只用来支付皇家的花销,不必上缴户部,纳为定额岁入。”

巡盐御史一接到任命的圣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三十六章 闭嘴吧,泼皮破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