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群内。
【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削藩没错,毕竟藩王尾大不断必将危害中央,朱允炆一个小皇帝忌惮藩王也是应该的,老四,你是不是看到朱允炆削藩你就造反了,你小子果然是后背长着反骨。】
【明成祖朱棣:.....(朱棣表示怎么很委屈啊!)】
【李凡:老朱啊!咱们先不评价朱允炆削藩的对错,我们先看看他是怎么削藩的,要是看完了你还觉得他没错,你就可以把你那个时空的朱棣给砍了。】
【李凡:年轻的朱允炆登基后准备推行自己的执政规划。他先是罢免斥责了一批洪武时期的旧臣,开始启用新人。
在这批新人当中,有从兵部侍郎晋升为兵部尚书的齐泰、有从翰林院修撰晋升为太常卿的黄子澄,还有从汉中府教授升任为翰林院侍讲的方孝孺。
朱允炆出生于皇宫,自幼与诗书相伴,身边大多是舞文弄墨之士,接受的皆是儒家仁义治国的理念。
这三人恰恰都是帝国的博学之士,是书生中的道德楷模,他们的言行引领着天下的读书人。
在三人的引领下,朱允炆就确定了治国方针:以儒家思想治国、以礼教治国。
之后为了将天下读书人流散的心重新聚拢,他有采纳了方孝孺的建议归还文官有的地位。
在方孝孺的提议下,朱允炆重新修订官制。
将六部尚书擢升为正一品,设置左右侍中,其位在侍郎之上。
于文翰、文史二馆,增设正心殿学士
把都察院改为御史府,把都御史改为御史大夫。
罢除十二道,设为左、右两院,将通政使司改为寺,把大理寺改为司。
作为这些后,朱允炆心里依旧扎着一根刺,那就是他爷爷朱元璋分封的各个藩王。
于是朱允炆就连年号都来不及更改,就把削藩提上了议程。】
......
大明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到朱允炆上位后的操作后,脸色铁青,这他么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啊!
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对国家确实一点屁用没有,这就是朱元璋对朱允炆颁布的政令的最好诠释。
朱元璋现在开始怀疑了,未来的自己怎么就选择了朱允炆这扶不起的阿斗做皇帝啊!他的性格和手段完全不像他朱元璋啊!
...................
聊天群内。
【李凡:朱允炆下定决心削藩后,开始商议削藩之事。
其实当时朝廷对削藩的态度也并不一致,大致可以分成三派。
首先是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为首的强硬派,他们认为削藩必须一击必中,以武力强势解决削藩问题。
其次就是以高巍和卓敬为代表的温和派,他们建议建文帝采用汉武帝的推恩令或者封地更改的方式——就是把南北的藩王封地互换,然后等到重要的日子,将藩王们召见京师,贤者奖励,骄奢淫逸不法者,则是告知太庙废之。
最后一派就是反对派,他们是反对削藩的,他们认为藩王戍边乃是太祖皇帝制定的,乃是祖宗之法,祖宗之法不可变。】
说道这里李凡也在群里发了一个问题。
【李凡:那么大家猜猜看朱允炆最后采纳了那一派的建议。】
【汉武帝刘彻:这事我熟,首先强硬派的策略不可取,其次藩王必须要削,最好的选择就是温和派的,无论是推恩令还是更换藩王封地,我觉得都可以很好解决藩王的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毕竟历史上汉武帝就是这么解决藩王之乱的,朱允炆只要不傻,哪怕只是照搬汉武帝的推恩令,朕相信也可以解决藩王之乱。】
【明太祖朱元璋:老四,你说,朱允炆最后到底选择了那一派的方案!@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爹,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齐泰他们的建议!】
【朱元璋:.....(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闻言群里顿时沉默了,削藩方法千万种,朱允炆却偏偏选择了最愚蠢的那种。
........
大汉汉武帝时期。
“朱允炆但凡有点脑子就应该选择第二种不过目前看来他没什么脑子了。”
汉武帝刘彻一脸鄙夷道。
.........
【新书,求收藏,求月票,求鲜花。】
【新书,求收藏,求月票,求鲜花。】
【新书,求收藏,求月票,求鲜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