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带大家拜访一位特别的匠人。李煜站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工作室前说道,这是咱们寻访传统手艺人系列的第一站。
眼前的工作室坐落在老城区的一条小巷里,门前挂着玉成斋的牌匾。这里的主人是一位瓷器修复大师,有着五十多年的从业经验。
老师傅的手艺很了不起。李煜环顾四周,看着架子上摆放的各种工具,不由得感慨,这些都是传统工具,现在很少见了。
林悦在旁边拍摄,镜头扫过那些古朴的工具。直播间的观众纷纷留言:
太有年代感了!
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感觉像穿越回古代了!
老师傅姓王,是第四代传人。看到李煜满脸兴趣的样子,他也来了精神:这些工具都是祖传的,很多技法都是古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了。
这个修复钳很特别。李煜拿起一件工具仔细端详,是用来固定瓷片的吧?材质和韧性都很讲究。
李老师懂行啊!王师傅眼前一亮,现在知道这些细节的人不多了。
略懂一二。李煜谦虚地说,心想这些工具在御用工坊可没少见。
来,我给您看个宝贝。王师傅打开一个木匣,里面是一套精致的修复工具,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据说是从宫里流出来的。
李煜接过工具一看,心里一震。这确实是御用工坊的东西,他还记得当年亲自赏赐给工匠的情形。
确实是好东西。他说,做工非常精细,而且很讲究实用性。这个弧度,是专门为了修复瓷器设计的。
您说得太对了!王师傅激动地说,我用了几十年,就觉得这套工具特别趁手。
正聊着,孙老来访。看到李煜正在研究那套工具,他也凑过来看:这不是传说中的御用工具吗?没想到还能见到真品!
是啊。李煜说,这些工具都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的,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李老师懂得真多。王师傅赞叹道,不知道是跟谁学的?
这个......李煜一时语塞,总不能说是自己当年在御用工坊学的吧。
张教授说得对。孙老若有所思,李老师对这些古代工艺,了解得确实很透彻...
孙老!林悦见势不妙,赶紧转移话题,您看王师傅修复的这件瓷器,工艺很特别呢!
王师傅正在修复一件青花碗,动作细腻,一丝不苟。李煜在旁边认真观察,时不时点评几句。
修复要讲究整体性。他说,不只是把碎片拼好,还要考虑器物的整体美感。古人制作的时候很用心,我们修复也要用这个态度。
说得好!王师傅连连点头,您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我干这行这么多年,就是这个想法。
直播间的观众也被打动了:
这才是文化传承!
听得我都想学修复了!
李老师讲得太有感觉了!
正聊着,一个年轻人捧着个包裹走进来:王师傅,这是我家的传家宝,能不能帮忙修复一下?
打开包裹一看,是一件残破的青花瓶。李煜眼前一亮,这是一件难得的精品,虽然残破,但工艺非常讲究。
这件很不错。他说,从纹样来看应该是宫廷艺人的手笔。这种青花发色,现在很难调配出来了。
您怎么知道?年轻人好奇地问。
呃......李煜这才意识到说漏嘴了,从古籍记载推测的。
李老师太谦虚了。王师傅说,您对这些细节太了解了,简直就像是亲眼见过一样!
咳咳!林悦赶紧打岔,王师傅,您看这件瓷器要怎么修复?
好在王师傅开始专注于工作,没有继续追问。看着他娴熟的手法,李煜不由得想起当年御用工坊的情景。那些匠人们同样专注,同样一丝不苟。
您看。王师傅指着瓷片的断口,这种修复最讲究火候。温度太高会破坏釉面,太低又粘不牢。
对,还要注意保护原有的纹样。李煜补充道,尤其是这种青花,很容易受热变色。
没想到李老师连这个都懂!王师傅更加惊讶了。
都是经验。李煜含糊地说。这些可都是他在御用工坊亲眼看到的技法。
修复工作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期间不少观众慕名而来,想亲眼看看传统修复技艺。李煜和王师傅配合默契,一个干活一个讲解,让观众大开眼界。
原来修复文物这么不容易。有观众感叹。
是啊。李煜说,每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我们要用心对待。
李老师说得对。王师傅放下工具,这就是我们这行的职责。
直播结束后,王师傅特意留下李煜:我这把年纪了,就怕这些老手艺失传。您要是有兴趣,我可以教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