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九章 道歉也不管用 (1/2)

维布林根大礼堂,巍峨辉煌。

观众席的350个座位已经全部坐满,许多学生自己搬来了小凳子挤在过道等地方。评议团的专家教授们一一进场,掌声不断。

决赛的环节十分简单,主持人欢迎了在场师生、重申了比赛规则、揭晓了获奖奖励,向评议团发放各课题组的课题报告复印本后,就进入了各个课题组上台报告、答辩的环节。

为了照顾到手上没有复印本的学生观众,陈述报告的参赛选手会把报告里的图表画在身后的黑板上来帮助理解。这些图有的抽象、有的扭曲、有的搞怪,老师们倒不在意,不过学生们常常被这些手绘图表弄得满头雾水或者哈哈大笑。

维布林根大赛的一条最重要的规则就是课题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得参与进来。

话虽如此,像布吕宁那样“一不小心看见了”、指出一些“笔误”,你不说我不说,没人会知道有这档子事。

因为教师在名义上不参与课题,所以评议团也没有设置回避。评议团中不少老师的学生参与了晋级决赛的二十个课题,答辩的时候这些老师袒护自己的学生、拉偏架、打岔子等“节目”也是学生观众们喜闻乐见的插曲。

果不其然,第一个课题在答辩时就迅速演化为了教师之间的大论战,提出刁钻问题的、反驳其问题太刁钻的、觉得不够刁钻拱火的、想要折中和稀泥的,多方势力唇枪舌剑混战在一起。

把答辩的同学撂在讲台上不知所措:这情况,贸然插嘴太不礼貌,干站着不说话又十分尴尬。

幸好,有老师叫停了争执,说道:“我们还是把时间留给同学吧。”这才让比赛进程继续下去。

能够引发老师们争论的都是实力强劲的课题,而有的课题看上去就知道很水。这样的课题是怎么通过初审的,大家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翻翻课题组的组长或者核心组员名字就能猜出个大概。

对于这类课题,评议团的老师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答辩环节随便问几个规范性和程序性的问题,就囫囵过件,进入下一个课题组的展示环节。

“下一组,第18组,课题题目是《流体卷动力学特征和卷动类法术术式优化路径探究》,报告人,卡琳·阿尔托宁。”

霎时间,台下掌声雷动,观众席的喝彩声逐渐协调,整齐划一的“卡琳!卡琳!”引得老师们都频频回头,想要弄清楚这是什么状况。

卡琳从观众席的一角起身,在簇拥中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了讲台。

乔林不由得惊叹道:“哇,好高的人气!”

“那肯定呐,她可是新生中的明星、搞研究的天才!”身旁的同学欢呼之余向乔林解释道,“入学两周,就帮助赫斯老师拿下了总价值50银马克的学术悬赏!赫斯老师这个月连发4篇文章,直言都是卡琳发挥了关键作用。”

卡琳在讲台上站定,主持人示意现场安静后,才开始报告。

报告生动而精彩,台下全程鸦雀无声。大礼堂里是禁止使用法术的,但有的同学按捺不住好奇心,偷偷做起了卡琳报告中提到的小实验来进行验证。

答辩环节里,卡琳和她小组的同学们对答如流。老师们频频点头,连作为固定节目的刁难问题都没有,一个个看上去十分满意。

卡琳的导师,乔纳鲁斯·赫斯,春风得意地向周围人夸赞自己这位学生是如何优秀。

乔林是最后一个上场的。

这种场合,乔林并不感到紧张。上台做报告陈述的学生们可能会心中忐忑、惴惴不安,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怀揣着“自己如果讲不好就会挨骂,讲得好就不会”的臆想,背上了“一定要讲好”的压力。

乔林可不一样。虽然大学里只参加了毕业论文的答辩,但是在企业中,不论是面试、开会,只要自己不是身份最大的那一个,受到批评就是必然的事情——这样的经验让他心中无比释然。

老师问得笼统,就答“对不起老师这方面没有注意到,会再补充”;老师问的具体,就说“对不起老师这方面没有弄清楚,请您赐教”;老师问得凌乱,就应“老师您说的对,我会再去研究一下”。

答辩答辩,答而不辩。只要不断认错,态度放低,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布吕宁也在评议团之中。他两天前刚刚回到学院,又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会议一直没有回实验室,这是乔林自他出差后第一次与他见面。

二十个课题组,平均下来每组都进行了约30分钟的报告,到现在已经过去九个多小时,外面的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这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人困马乏,相当一部分人在卡琳的报告结束后就已经打道回府,礼堂里人满为患的盛况已经不复。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组的课题是《空间弥散法力观测方法、激发特征和运动规律的验证与探究》。据目前可考的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