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君。
杨坚摇了摇头,说道:“这万不可一概而论。广儿虽然不好女色,但也不能说他就是昏庸无道。我们要看他的行为和决策是否明智和有利于国家。”
他决定暂时将杨广关禁闭,并派几个暗探去调查他平时的行为和言论,看看他是否有欺瞒皇帝的行为。
“咱们还有几个儿子,都观察观察。”
杨坚最后说道,他决定对所有的儿子都进行一番考察,看看谁才是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
独孤伽罗缓缓点头,回握了一下杨坚的手,表示同意他的决定。
她知道,这是为了大隋的未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
秦始皇鼻子微微发痒,他老觉得好像有人在偷偷议论他一样。
他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
“这隋朝竟和朕的大秦一样二世而亡!”他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不甘和疑惑。
他的大秦,曾经一统六国,威震四方,为何最终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淳于越鼓起勇气,走上前来,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陛下,大秦天然河流尚且众多,开兆运河需连接这些河流。这开兆大运河的工程量,恐怕不亚于陛下当年修建的长城。”
他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隋朝在开兆运河的修建中征集了大量民夫,加之征伐高句丽等战争,国力被迅速耗尽。隋炀帝杨广未能善待百姓,最终导致了百姓起义,国家灭亡。”
淳于越抬起头,直视着秦始皇的眼睛:“先有大秦,后有大隋。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乃至理名言。陛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还请多多考虑民生。”
说完,他重重跪地,心中忐忑不安。
他知道,自己所说的话可能触怒了始皇帝,但他仍然选择说出来,因为他深信这是为了大秦的未来。
秦始皇沉默了许久,他的目光在淳于越身上停留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你所说的话,朕都记下了。”
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其中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思索。
他知道,淳于越所说并非无的放矢,大秦的兴衰存亡,确实与民生息息相关。
“朕会好好考虑的。”秦始皇最终说道,他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思考着整个国家的未来。
淳于越听到这句话,心中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引起了皇帝的重视。
“爱卿明早便呈上奏折,朕想尽快看到安抚百姓的章程。”
淳于越激动磕头:
“臣自当不遗余力。”
……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显现的隋朝历史,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他感叹道:“隋文帝给表叔留下的家底何其丰盛啊!甚至那时的粮食储备都够天下人吃个几年。”
他想起隋文帝时期国力强盛、天下太平的景象,对比之下,隋炀帝杨广却如此迅速地败光了这一切,不禁让人唏嘘。
然而,魏征却在这时泼了一盆冷水。
他赶紧站出来提醒李世民:“陛下,赶紧想想现在的大旱吧,羡慕隋文帝干啥?粮食是隋朝的,咱大唐的百姓还在饿肚子呢!”
魏征的话让李世民如梦初醒,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只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而是要面对现实的挑战。
李世民不甘示弱地反驳道:“要是没有杨广霍霍这些粮食和百姓,那这些都是朕的!”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杨广的不满和对自己未能继承更多隋朝遗产的遗憾。
然而,魏征却讪笑道:“杨广不霍霍,还有陛下什么事!陛下如今能称帝还得感谢杨广。”
这句话让李世民有些无语,他扶额叹息,心想这人怎么偏偏长了张嘴啊!
现在的天下正遭遇大旱,粮食欠收,百姓们的生活异常艰难。
表叔(杨广)留点给他多好!
愁啊!
一想到这里,他的头发都要开始掉了!
房玄龄笑呵呵的拱手道:
“陛下,不若再减轻些赋税吧。”
李世民点点头,随即狠狠羡慕:
“表叔真是有个好父亲啊!”
李渊正和后宫佳丽享乐,忽然有些不舒服,就好像有人背着他说他坏话一样。
“真奇怪,有谁说我坏话呢?”
他嘟哝了一句。
……
永乐年间的朱棣看到这非常羡慕,又极其无语。
百万大军啊,那可是百万大军,隋炀帝杨广每次出征都是实打实的百万大军。
再加上,隋文帝时期留下的国库和粮仓还真能供应上这几次出征,哪像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