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了,人口管理也就上正轨了,进入良性循环。
国民党和鬼子做梦也想不到,他们驱赶的难民却成了杨华他们根据地不断补充的新鲜血液。
八路军总部看到杨华他们根据地不断壮大,又特意批准将王家集村和宽门槛子村周围几个村镇这一片区域也正式划归杨华他们管理。
区域内的游击队也归杨华他们统一指挥。
同时批准杨华他们把这边县城改名为吉庆县。
同时还批准他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打击鬼子,夺取控制区域,编入他们的根据地。
而随着根据地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稳定下来,也带来了根据地各个行业的兴起。
农业方面,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庄稼茁壮成长,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不仅满足了根据地内军民的需求,还有了一定的储备。
手工业也逐渐繁荣起来,铁匠们打造着农具和武器,木匠们制作着桌椅板凳和防御工事所需的材料。
妇女们组成了纺织小组,纺纱织布,为战士们提供了温暖的衣物。
商业活动日益频繁,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教育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根据地开办了多所学校,孩子们在教室里认真学习知识,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老师们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意识。
医疗方面,更多的医生和护士加入进来,医疗条件不断改善。
小型的药厂建立起来,生产着一些常用的药品,为军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各种生活用品琳琅满目,人们交换着所需的物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一些有头脑的商人还开办了小型工厂,生产出简单的日用品。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各行各业的兴旺,也让根据地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抗击敌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但是战争年代,军队建设才是根本,特别是军官的培训更是重中之重。
杨华和陈云峰一起策划建立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他们深知,在战争年代,优秀的军官是军队的核心力量,而系统的培训则是打造这支核心力量的关键。
两人首先着手选址,经过多方考察,选定了一处较为隐蔽且交通相对便利的山区作为校址,既能保障学员的安全,又便于与各部队保持联系。
接着,他们开始招募教官,不仅邀请了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还积极寻找有专业军事知识的人才,共同组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军事理论、战术指挥等基础课程外,还特别注重实战模拟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员的战斗意志和忠诚精神。
学校的招生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他们不仅向自己的部队,同时也向兄弟部队发布招生通知,选拔那些有潜力、有抱负的战士。
经过严格的考核,优秀的学员汇聚到了这所陆军军官学校。
有人、有粮、有装备、有培养的基层军官,根据地的军队数量很快激增,总兵力已经达到了3000多人,形成一个大团。
杨华还从外面引进了马匹,组建了骑兵连。
这样根据地对王家集周边平原的村镇也能完成有效控制。
山里的游击队也就不用局限在山里活动了,而是走出山里扩编成营级部队驻守村庄,这样战士们的后勤补给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变。
这样301团的军队建制就完成了集群化建设:设立有步兵营、炮兵营、侦察营、工兵营、骑兵营。
此时根据地兵工厂也传来了喜讯,他们的技术部门又一次没有让大家失望。
他们很快就完成了107毫米火箭炮的定型和量产。
杨华终于看到这型火箭炮的实物。
陪同杨华和陈云峰验收的炮兵营营长付双全,看着107毫米火箭炮完成一组12发齐射,目标山坡上升起一片爆炸烟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仙女散花式的攻击,简直不要太爽。
12.7毫米高射机枪也被兵工厂攻克,并开始小批量量产。
兵工厂的技术人员还进行了多处改进:去掉原图纸枪管上的散热片,在枪管上增设提把,便于枪管更换,重新设计了轻型三脚架,取消防盾和两个轮子,使得原始设计的总重量从127.5千克减少到53千克,可以使用骑兵驮行机动,大大增加了它的机动性。
高射瞄准镜增加了副尺,使瞄准范围扩大了一倍,并取消了两用测距尺,改用望远镜测距。
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鱼鳃式闭锁方式,一次供弹,70发开式弹链/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采用柱形准星,半圆形照门,立框式标尺。
平时如果不对空射击的话,还可以平射,当做重机枪使用。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