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六岁便封为明朝第一任楚王,自幼便被无上的尊贵与荣华所环绕。”
“岁月如梭,朱桢从稚嫩的孩童成长为温文尔雅的青年,性格沉稳,内敛而不失风度。虽无惊世骇俗之举,却也从未有过丝毫差错,恪守礼法,是朱桢一生不变的信条。”
这一幕幕成长的足迹,如同画卷般在朱元璋眼前徐徐展开,与他对朱桢的记忆不谋而合,让他对试炼镜的神奇之处又多了几分感慨。
看着那些对朱桢的评价,朱元璋的心头涌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
稳重,持重。
这样的品质,虽少了些锐意进取的锋芒,少了那份帝王应有的霸气,但作为大明皇室的一员,这样的表现已足够令人欣慰。
至少,他不会辱没了皇家的名声。
在众多不成器的儿子中,总算有一个能让他稍感满意的了。
带着这份淡淡的喜悦,朱元璋继续沉浸于试炼之中。
“洪武三十年,古州洞蛮反叛时,朱桢被任命为平叛主帅,朱桢拿着三十万军饷,却不亲自上阵,反而向朝廷救援,这让太祖皇帝倍感愤怒,最终撤了他的职务。”
读到这里,朱元璋的心猛地一沉,仿佛被重锤击中。
不亲自上阵?
堂堂朱家后人,竟然临阵脱逃,这不禁让朱元璋胸中的怒火熊熊燃烧。
然而,这份愤怒之中,也夹杂着一丝对朱桢命运的关切。
他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己的这个儿子会如何抉择。
试炼继续推进,新的画面与文字接踵而至。
“在朱棣靖难之役后,朱桢虽然选择了支持朱棣并得到厚待,但他对父亲朱元璋的一些行为心怀怨恨。”
“特别是朱元璋为了铲除淮西勋贵而杀害了朱桢的岳父王弼,并因小事处死胡充妃且不让朱桢为母收尸,这些行为让朱桢深感不满和痛恨。”
随着这段苍凉而悲壮的文字逐渐淡去,朱桢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试炼至此,朱元璋的眼中已不见先前的欣慰,取而代之的是难以遏制的愤怒与心疼。
他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感受着那份锥心之痛,心潮澎湃难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