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章:乾坤未定,怎能放走刺客? (1/2)

随着朱元璋的心神沉入思绪的深渊,那熟悉的试炼界面再次清晰地展现在他的意识之中。

朱标,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大明太子】和【天妒英才】。

这一次,朱元璋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便选定了后者,一道全新的光影与叙述随即在他脑海中铺陈开来。

“朱标,生于大明皇室之巅,身为太祖朱元璋之长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度与仁慈之心。”

“岁月流转,朱标更以卓越的学识与治国之才赢得了父皇及满朝文武的赞誉,成为皇位继承人的热门人选,万众瞩目。”

目睹着这些关于朱标成长的光辉时刻,朱元璋的眼眸中不禁流露出淡淡的温柔与自豪。

尽管历史的车轮早已碾过,但亲眼见证儿子曾经的辉煌,他的心还是被一股暖流轻轻拂过,对朱标的未来重新燃起了一抹微弱的希望之光。

然而,这份希望并未持续太久,随着试炼的深入,另一番景象悄然浮现。

“大明盛世,三十七年之秋,太祖欲将天下重任托付于朱标,群臣亦多附和。然,在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

“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五月,复称其孝康皇帝。”

这一幕幕场景如同利刃般划过朱元璋的心头,让他不由自主地紧锁眉头。

即便这是自己亲手挑选的试炼之路,亲眼见证朱标的这一生,仍让他感到难以言喻的震撼。

这一刻,朱元璋恍然大悟,为何朱标会有天妒英才这一选项。

原来,他尽心尽力的想要做一代明君,可没想到,由于劳累过度,身染重疾。

要是他真的能接替自己,凭借才学,绝对算得上是一代明君。

可惜,天妒英才!

这样勤奋半生的太子,在朱元璋看来,真是痛心。

“性情宽仁?这岂是宽仁所能概括!”

朱元璋在心中暗自怒斥,更多的却是对朱标那份拼命的工作而感到惋惜。

试炼仍在继续,而朱元璋的面色已变得异常凝重,难以名状。

朱元璋的思绪在脑海中翻涌,如同一场未完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他对未来的忧虑。

朱标总是以和为贵、不愿与人争锋,这样的性格,在朱元璋眼中,似乎太过软弱,甚至有些不合时宜的迂腐。

昨日的皇子大考就是最好的证明。

堂堂的太子,竟然与兄弟畅谈,没有一丝伦理,反而还有皇子对他指手画脚。

可反观朱标,他不仅毫不生气,反而还劝说是弟弟年龄太小,应当多加照顾。

想到这,朱元璋暗自思忖,若真让朱标执掌大明江山,是否真的会如他所想,连那至高无上的帝位也轻易让与他人,将先辈浴血奋战的基业拱手相送?

这念头如同寒流,瞬间侵袭了朱元璋的心房,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但很快,他强行按捺住内心的波澜,开始为自己编织起安慰的网。

毕竟,朱标是他的长子,血脉中流淌着大明的荣耀,怎会轻易做出如此荒唐之举?

正当他在这复杂情绪中徘徊之际,一阵急促的通报声自殿外传来,如同惊雷划破夜空,将他从沉思中猛然拉回现实。

“皇上,刘伯温大人有紧急事务禀报!”

突然间,总管云奇悄悄走了进来,立刻跪在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不过,见云奇一脸谨慎,知道是有要紧的事。

而且,刘伯温平日里稳重可靠,若非真有要事,绝不会如此失态。

没办法,朱元璋只能暂时搁置了心中的忧虑与试炼的残影,沉声下令:“叫他进来!”

数息流转,奉天殿的大门缓缓而开,刘伯温身影映入眼帘,他躬身而入,步伐稳健,每一步都踏着大殿的庄严。

直至九阶之下停驻,礼节周全,双手作揖之际,指尖微颤,透露出事态的紧迫。

“臣刘伯温,参见皇上!”

朱元璋的目光从案头的奏章上缓缓抬起,落在刘伯温身上,眼神中闪过一抹探究。

他轻启薄唇,声音沉稳有力:“所为何事?”

刘伯温闻言,连忙将心中所忧一一道来。

“皇上,臣奉命追捕叛贼王明泰,然时至今日,仍未有丝毫进展。”

“据报,王明泰已遁入顺元城,隐匿无踪,臣办事不力,特来领罪。”

言毕,刘伯温的身躯似乎又矮了几分,多年的风霜与忠诚铸就了他今日的地位,但也让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朱元璋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失败的零容忍。

朱元璋的思绪却并未如刘伯温所想那般被怒火点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