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章:太祖试炼太子朱标,又爱又恨 (1/2)

王明泰和郭解。

这两位武者,在当世武林中被视为能够撼动乾坤的传人。

一笑而江湖震,静立则四海平。

逍遥之名,四海皆惊!

然而,在现今的朱元璋眼中,这些传奇不过浮云尔尔。

他早已通过试炼镜预见,未来的武林宗师,非他的儿子朱玺莫属。

区区王明泰,不过是玺儿成长路上的磨砺之石。

而那郭解,亦不过是玺儿麾下即将归顺的一员猛将而已。

既然二人终究无法撼动大明根基,又何必急于一时,劳师动众?

未来,自当由玺儿亲自了断。

念及此处,朱元璋眸中闪过一丝超然物外的睿智,当即淡然拒绝了刘伯温的谏言。

“还是算了吧。”

“此事不足挂齿,亦无需兴师动众。王明泰之事,便交由你派遣锦衣卫暗中监视即可,后续进展,若无重大变故,无需再行上报。”

“若无他事,你便退下吧。”

此言一出,刘伯温的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愕然!

区区王明泰?

那可是令朝野震动、武林闻风而栗的剑术高手,怎会在朱元璋陛下口中,变得如此微不足道?

王明泰何时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了?

这一刻,刘伯温满心疑惑,彻底陷入了迷茫。

他完全无法理解,为何今日皇上如此平静,甚至对王明泰都未加重视,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刹那间,刘伯温只觉朱元璋变得异常陌生,其心思之深邃,已非他能轻易揣度。

尽管心中波涛汹涌,但君命难违。

刘伯温即便满心不解,也不敢有丝毫迟疑,连忙躬身行礼,准备告退。

“臣,遵旨告退……”

待他缓缓退出奉天殿,方敢微微抬头,脸上满是不解与困惑。

怔怔站立片刻,依旧理不出头绪,只能轻叹一声,调整呼吸,默默向宫外行去。

沿途穿过宫墙,刘伯温心中五味杂陈,暗自感叹帝王心术之深,难以捉摸。

他脸上的复杂情绪,被暗中守护宫禁的锦衣卫悄然捕捉,待刘伯温身影远去,那抹暗影也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夜色,回到了海清公公的府中。

……

奉天殿内,一片静谧,唯有烛火摇曳,映照出朱元璋坚毅的面容。

他独自沉浸在另一番虚拟世界的探索中,关于长子朱标的未来图景缓缓铺展。

“朱标不仅精通经史子集,更在治国理政上展现出卓越的天赋。他深知民生疾苦,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对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察与同情。”

画面中的宁安邑,一片祥和,欢声笑语中透露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抹难得的柔和与自豪,那是对朱标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的深切期许。

朱标的才华与能力,在这些年的历练中愈发彰显,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安抚民心,皆显露出非凡的才能。

眼前的这一切,虽仅为试炼之景,却足以证明其潜力无限,深得民心。

随着推演的深入,朱元璋的心绪也随之起伏。

他开始设想,若将朱标置于更广阔的天地,他会如何施展才华,又将如何面对风雨飘摇的时局?

“朱标对待兄弟姊妹宽厚仁慈,从不以权势压人,而是以德服人,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爱戴。在朝堂之上,他也能够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善于集思广益。”

试炼至此,朱元璋的眉头不禁微微蹙起。

他深知,权力的游戏历来残酷,兄弟间的明争暗斗更是难以避免。

但朱标的遭遇,让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怒意。

“然而,尽管他有着治理天下的才能与决心,却未能亲眼见证自己理想中的大明盛世。他的离世,不仅让朱元璋痛失爱子,也让整个大明王朝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继承人。”

“正因为朱标的早逝,朱元璋只能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可燕王朱棣却起兵攻向南京城……”

念及此处,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抹冷冽。

他意识到,无论未来如何变化,都必须提前布局,保护好自己的子嗣,尤其是像朱标这样德才兼备的继承人。

“混账的朱棣!”

他低语一声,声音虽轻,却饱含愤怒。

“你若能安分守己,咱尚可留你一命;但若你胆敢危害社稷,咱必不会手软!”

从此刻起,朱元璋的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必须更加谨慎地审视每一位皇子,同时加强对朱标的保护,避免重蹈覆辙,确保大明江山能够稳固传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