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觉到朱标情绪的低落,身旁的徐辉祖与常茂交换了一个复杂的眼神。
这两位大将,平日里虽对朱标敬爱有加,但今日之事,却让他们心中犯起了嘀咕。
“殿下,我们……”
徐辉祖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与常茂交换了一个眼神,二人皆是轻轻一叹,躬身行礼。
这气氛中,每一声轻叹都承载着满满的担忧。
“殿下,我们先行告退,您也多保重。”
徐辉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重,说罢,便转身欲行。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而来,手持圣旨,高声宣读。
“皇上有旨,徐辉祖将军,即刻前往寝宫!”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惊。
徐辉祖立刻收敛心神,应声领命,匆匆离去。
朱标与常茂等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猜测。
难道父皇这是要单独召见徐辉祖,商议今日之事?
亦或是,另有深意?
朱标心中涌起一丝不安,抬头间,眼里满是无奈。
奉天殿的寝宫。
飞檐翘角,琉璃瓦在夕阳下闪耀着斑斓光泽,其辉煌之势已远超前朝中其余宫阙,尽显帝王手笔之不凡。
朱元璋独立于至高点,双手背后,目光穿透精致建筑,望向远方。
此宫,一砖一瓦皆承载着他的功绩,每当心绪不宁之时,他便会悄然至此。
今日,不同于往常的宁静致远。
朱标的一番浅见,如同冷水浇头,让朱元璋的心沉到了谷底,对大明未来的忧虑如影随形。
尽管他已经得到了延寿一年的丹药,但面对后继无人的困境,那份无奈与焦急愈发难以自抑。
朱标,作为大明储君,血脉纯正,才情出众,何以会如此拘泥于陈规,缺乏开拓之勇?
这份迂腐与怯懦,究竟源自何处?
又该如何磨砺,方能铸就一代明君之姿?
朱元璋心中反复思量,眉头紧锁,神色愈发凝重。
正当此时,一阵沉稳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沉寂,徐辉祖奉召而至,立于阶下,躬身行礼。
“微臣徐辉祖,参见陛下!”
朱元璋未转身,声音低沉而,每一字都蕴含着千钧之力。
“徐辉祖,近来咱闻你与标儿交往甚密?”
这轻描淡写的一问,却如同惊雷炸响,让徐辉祖心头一凛,脸色瞬间苍白,。
“皇上圣明,臣父徐达是太子的老师,臣与太子之间,不过是依循师徒情谊,绝无半点逾矩之处,望皇上明鉴!”
徐辉祖,身为一代名将之后,曾率铁骑横扫四方,战功赫赫,朝中威望无人能及,但在朱元璋面前,他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的谨慎。
他深知,皇帝对臣子与皇子关系的敏感,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面对朱元璋的这一番深沉询问,徐辉祖心中如同翻江倒海,即便是身经百战的铁血将军,在朱元璋的目光下,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感。
他心里清楚,此刻的每一句话,都需斟酌再三,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在短暂的静默之后,徐辉祖努力平复着内心的波澜,他轻轻垂下眼帘,静待朱元璋的进一步指示。
朱元璋似乎并未立即追究徐辉祖的紧张,他转过身来,目光深邃。
“咱当然知你忠心耿耿,故而相询。”
“不过,对于标儿今日之态,你究竟如何看待?”
徐辉祖闻言,心中暗自思量,他深吸一口气,斟酌着每一个字句。
“皇上,微臣以为,太子之心,实则系于大明社稷,其言行虽显温和,却亦是对天下苍生的慈悲为怀。”
“太子生长于深宫,未曾亲历战阵,对世事复杂之处的判断或有偏颇,此乃情有可原。”
“至于元朝余孽,其狡猾多变,善于伪装,太子一时不察,受其蒙蔽。然微臣相信,太子本性纯良,假以时日,定能明辨是非,成为我大明之栋梁。”
这番话,徐辉祖说得极为巧妙,既为朱标开脱,又暗含了对其未来的期许,同时也不忘彰显自己作为臣子的忠诚。
朱元璋沉默良久,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他未再追问,只因心中已有了计较。
徐辉祖的话语,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位自幼养尊处优的太子。
“温室之花,虽娇艳却易折。”
朱元璋心中暗忖。
朱标自幼生活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未曾历经风雨,自然凡事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只为更好的体恤民情。
这份纯真与善良,在太平盛世或许是美德,但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