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章:诏见朱玺,再次试探 (1/2)

大殿内,气氛骤然紧绷,静得只能听见呼吸声。

朱标的提议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却无人敢轻易接应。

李善长等老臣,眼神闪烁,彼此间交换着复杂的神色,却都选择了沉默。

他们可都清楚,此刻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武将们则更为直接,愤怒写满了他们的脸庞。

那些建国的旧臣尤为突出,他们紧抿双唇,眼神中透露出对朱标提议的强烈质疑。

这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率领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怎能轻易让出?

大殿内的气氛愈发沉重,文臣武将们的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

甚至,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朱标的提议,思考这太子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朱标的话语虽温和,试图以仁德之名,为元朝旧民请愿,却忽略了现实的残酷与复杂。

大明刚刚建立,根基未稳,若此时放归元朝旧民,无疑会动摇国本,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百官的不满情绪逐渐蔓延,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提议。

在他们看来,大明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靠的是强大的军力和无数将士的牺牲。

如今,怎能因为一时的仁德之心,就放弃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

身为太子党的几个人也是眉头紧锁,朱标的提议虽然理想化,但也并非全无道理。

然而,在当今这个场面下,他们不得不权衡利弊,只能低着头默不作声。

大殿内的气氛持续紧张,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盘算着。

龙椅高悬,朱元璋端坐其上,目光深邃,静静地审视着下方群臣的每一个细微反应。

他心中暗自叹息,思绪飘回了之前那场试炼之中。

虽然试炼镜花水月,却清晰地映照出朱标性格中的致命缺陷。

他那份过度的宽容与仁慈,竟已悄然生根,有朝一日或将成长为毁灭性的迂腐。

原以为,时间尚早,尚可雕琢。

然而,今日朱标之言,如同晴天霹雳,将他心中的一丝侥幸击得粉碎。

放回元朝旧部?

这等荒谬之论,竟然是出自大明储君之口?

这简直是对大明江山的极端不负责任!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怒意。

他明白,历史的车轮从不因个人的仁慈而停滞,元朝余孽的野心不会改变,表面上的温顺不过是伪装罢了,背后隐藏的是对大明无尽的仇恨与图谋。

这可不是一句归化就能彻底解决的。

朱元璋长叹一口气,回忆起自己率军南征北战,历经千辛万苦,方才在十年间将元朝的铁蹄逐出中原,一统天下的辉煌岁月。

那些元朝余孽的狡诈与狠辣,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

可如今,太子朱标竟欲以仁德之名,行妇人之仁,这无异于开门揖盗,自毁长城!

望着殿中央那个恭敬行礼,却显得如此稚嫩与天真的儿子,朱元璋的心中升起了怒火。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

这不仅仅是对朱标个人的失望,更是对大明未来的深深忧虑。

他不明白,为何如此聪慧的儿子,会在仁与义之间迷失方向?

为何那看似温暖的宽容,却成了锋利的刀刃,威胁着大明的根基?

失望之情如寒冰般凝结在朱元璋的心头,他不再将目光停留于朱标,而是缓缓转向下方列队的群臣。

“诸卿,对太子的建议,都有何高见啊?”

他的声音低沉,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的气氛瞬间凝固,群臣皆感一股莫名的压力,彼此间交换着微妙的眼神。

朱元璋的这一问,显然并非单纯地询问意见,而是蕴含着对朱标提议的深刻质疑,以及对群臣态度的试探。

丞相李善长作为百官之首,感受到这股气息,心中暗自思量,随即稳步出列,躬身行礼。

“皇上,微臣斗胆进言。今朝虽已一统,然元朝遗民之中,确有暗流涌动,不可不防。”

“臣以为,当采取怀柔与警惕并重的策略,先观察其动向,再行定夺,以免仓促之举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李善长的回答,既体现了其作为丞相的深思熟虑,也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反对朱标的立场,显得既周全又谨慎。

这么多年来,他深知朱元璋的脾性,更明白此刻的微妙平衡。

然而,朱元璋听后,面上依旧波澜不惊,未置可否。

李善长的见解,他自然是认可的,但这更加凸显了朱标在此事上的幼稚。

他在心中暗叹,对朱标的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