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章:谨慎行事,不可高调 (1/2)

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霸气与威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早朝开启!”

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唱,百官纷纷拜服于地,这一刻,推动着这场牵动人心的早朝缓缓拉开序幕。

“若有奏事,请上前陈言;若无他事,便请退朝。”

海清的声音轻柔却清晰,正式宣告了大明今日早朝的序幕。

然而,大殿之上,一片沉寂,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

文臣武将,皆是一脸凝重,无人敢轻易打破这份静谧。

太子朱标端坐前列,目光深邃,与相国李善长一样,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与慎重,没有率先开口的意图。

武将之中,徐辉祖、常茂等名将,即便是以往性格直率者,今日也显得格外谨慎,生怕一言不慎,触怒了龙颜。

长时间的静默,让大殿内的气氛更加压抑。

群臣皆知,昨夜之事已让朱元璋陛下震怒,此时谁敢轻举妄动,无疑是自寻死路。

然而,就在这片沉寂之中,总有那么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列朝臣,竟鼓起勇气,接连出列,向朱元璋奏报。

“陛下圣明,微臣斗胆进言,近闻平亲王举止失当,有伤国体,恳请陛下严加管教,以正视听。”

“陛下,平亲王虽贵为皇亲,但其行为已引起民间非议,若不加以纠正,恐将影响我朝声誉,望陛下明鉴。”

“臣附议,望陛下以大局为重,对平亲王施以适当惩戒。”

群臣心中皆暗自惊讶,这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小官,竟敢如此大胆地弹劾陛下最为宠爱的皇子。

背后必然有人操控,这是在场众人心中共同的猜测,但无人敢轻易表态,只得静待朱元璋的反应。

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将下方群臣的神色尽收眼底。

然而,今日早朝,朱元璋的心境却泛起了不同寻常的涟漪。

朱玺以荒诞不经之举作为掩护,实则深藏不露,连满朝文武都被其表象所惑,这份心机与城府,让他不禁暗自赞叹。

在众多子嗣之中,终是寻得了一位能够担当大任的苗子。

但与此同时,目睹几位朝臣相继挺身而出,直指朱玺的不是,朱元璋眉头紧皱。

他本就对海清的忠诚抱有微词,而今这幕幕阴谋显现,更是让他对朝中暗流涌动的局势有了更深的忧虑。

即便幕后黑手并非海清,也定有他人蠢蠢欲动,意图不轨。

针对皇子的弹劾,企图以舆论造势,其背后的图谋显然更为深远,这让朱元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他缓缓垂下眼帘,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殿下的文武百官。

唯有当他的目光落在太子朱标身上时,才捕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沉稳。

“朱标。”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殿内的寂静,“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又当如何处置?”

此言一出,群臣皆是一震,心中暗自揣测太子的态度。

朱标亦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缓缓出列,躬身行礼,声音虽轻却坚定。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玺弟尚年幼,行事或有不当之处,实属情有可原。”

“儿臣恳请父皇念及骨肉之情,给予玺弟改过自新的机会,玺弟定能从中汲取教训,日后必成大器。”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徐辉祖等人虽感无奈,却也暗自佩服太子的仁德与气度,只能微闭双目,保持沉默。

而其余朝臣,则多被朱标的宽厚与仁慈所打动,眼中流露出敬佩之色,大殿内的气氛一时变得微妙而复杂。

不过,朱元璋的心中却泛起了难以言喻的失落。

“年幼?”

他暗自忖度,究竟是谁在这权力的游戏中显得稚嫩无知?

朱标,这位他寄予厚望的太子,竟也未能洞察朱玺背后的深谋远虑,他的洞察力与智慧,难道仅限于此?

更令朱元璋痛心的是,朱标非但未能识破朱玺的韬光养晦,反而盲目地为其求情,这份宽仁在帝王之家,显得如此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幼稚可笑。

在朱元璋看来,兄弟之情固然重要,但作为未来的君主,朱标更应懂得权衡利弊,以大局为重。

此子,过于仁厚而失之迂腐。

为君者需有铁石心肠,方能驾驭这纷繁复杂的朝堂与天下。

朱标今日之举,无疑让他看到了其性格中的致命弱点。

若长此以往,恐难担大任,更遑论开创一番盛世基业。

昨夜朱棣的冷酷决绝与今日朱标的天真烂漫,在朱元璋心中形成了鲜明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