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章:自讨没趣,回去养老吧! (1/2)

宋濂!

昨夜之事,非但未让朱元璋对这名字陌生,反而在心中种下了警惕的种子。

原以为今日早朝,会是英才济济,各展所长,未曾想,朱标竟提及此人。

“传,宋濂觐见!”

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空旷的殿堂之中。

不久,一位身着淡雅儒袍的身影缓缓步入大殿,步伐稳健,气度不凡。

宋濂立于阶下,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谦逊:“老臣宋濂,幸得陛下召见,感激涕零。”

朱元璋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穿透那温文尔雅的外表,直抵其心。

“宋先生,你既出身书香门第,又曾任教席,必有过人之处。不知你所学何以服众,才情又何以传世?”

宋濂闻言,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以为自己的才华终得帝王赏识,于是滔滔不绝,从儒家经典到治国理念,一一阐述,言辞恳切,满含热忱。

然而,话音未落,朱元璋的脸色却骤然一沉,冷峻如霜:“好一个博学多才,只是咱听闻,真才实学者,当以德行并重,非但传道授业,更需以身作则。”

“而你,却诱咱的标儿太过仁爱,凡是都要亲力亲为,让他身心俱疲,此等行径,岂是君子所为?”

“来人,将此等奸佞之徒,轰出大殿,以儆效尤!”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众人皆惊。

前一秒,宋濂似乎还沐浴在即将晋升的曙光之中,后一秒,却已跌入万丈深渊。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瞪大了双眼。

太子朱标,更是惊愕得脸色苍白,一时之间,所有的思绪都凝固在了那一刻,只留下一脸茫然。

宋濂此刻却如同风中残烛,颤声乞求,企图挽回一线生机。

“陛下,臣冤枉啊!臣何曾有半点不轨之心,望陛下念及微臣往昔之劳,赐臣一线生机!”

朱标见状,心中一紧,迅速回过神来,不顾一切地跪倒在地,言辞恳切地为宋濂求情。

“父皇,儿臣斗胆进言。宋先生学富五车,乃国家之栋梁,岂能因无端之由而遭此不幸?”

“时下国初定,百姓亟需安抚,若此时行驱逐大才之事,恐伤天和,更损陛下仁德之名。望父皇三思!”

此言一出,众多官员纷纷响应,或出于真心,或迫于形势,皆齐声附和:“望陛下慈悲为怀,网开一面!”

“太子言之有理,望陛下明鉴!”

一时之间,大殿之上,求情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作为一国之君,朱元璋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需以大局为重,不能被个人情感所左右。

今日,他就是要让所有人看到,即便是位极人臣的才子,一旦触怒天威,亦难逃严惩!

自那场试炼落幕之后,朱元璋的心中已悄然勾勒出大明未来的轮廓。

而宋濂,成为了他不得不面对并剔除的人物。

今日,朱标的无心之举,竟意外地将他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对朱元璋而言,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当朱元璋的视线最终定格在宋濂身上时,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凝固,连时间都变得沉重。

宋濂此刻却颤抖不已,面色苍白如纸,口中嗫嚅着无力的辩解。

“圣上,微臣忠心可鉴……”

“臣虽愚钝,却从未有过悖逆之心……”

朱元璋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声音低沉而有力。

“住口!咱大明江山初定,四海归一,你不想着回家养老,还想要继续为官,是何居心?”

“此等奸邪之徒,留之何用!”

言罢,他轻轻一挥手,仿佛挥去了心头的一抹尘埃,同时也宣判了宋濂的命运。

随着圣旨的下达,大殿内瞬间风云变色,禁卫军如狼似虎般涌入,将宋濂粗暴地架出殿外。

一时间,原本和谐的早朝氛围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与沉默。

朱标的眼神中满是不解,他未曾料到自己的推荐竟会引来如此后果,心中五味杂陈,愧疚之情难以言表。

李善长、常茂等朝中重臣亦是面面相觑,各自心中暗自揣摩着陛下的深意。

他们深知,宋濂虽非显赫之辈,但也是皇子的老师。

陛下此举,必有更深远的布局。

众人亲眼见到年迈的宋濂被赶出去,让每一位官员心生寒意,彼此间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大殿之内,唯有呼吸声与心跳声交织,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宁静。

朱元璋高坐于龙椅之上,面容虽已恢复平静,但那深邃的眼眸中,依旧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