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章:太子有心,父皇很欣慰 (1/2)

晨光初破晓,南京城城的轮廓在薄雾中渐渐清晰。

朱元璋已自龙榻起身,寝宫内灯火通明,宫人们轻手轻脚,为他穿戴上一袭玄色龙袍,冕旒轻垂,威严中不失庄重。

一切就绪,他正欲前往奉天殿,主持早朝,忽闻殿外传来柔和而恭敬的声音。

“陛下,太子殿下已在殿外等候,欲向陛下请安。”

此言一出,朱元璋微微一怔,随即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昨夜那场深刻的自省与试炼,让他对长子朱标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期待。

朱标那份未被世俗沾染的纯真与坚韧,让他看到了大明未来的希望。

于是,他轻轻抬手,示意宫人。

“传他进来。”

片刻之后,殿门轻启,朱标身着朝服,步伐稳健,步入大殿,每一步都透露着身为储君的沉稳与谦逊。他行至御阶之下,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恭敬。

“儿臣朱标,参见父皇,愿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细细打量着眼前的长子,只见其仪态端庄,举止有度,一股由衷的欣慰油然而生。

他深知,朱标虽年轻,却已展现出非凡的气度与才华,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定能成大器。

“起来吧,你今日为何这么早便来请安?”

朱元璋的语气中多了几分温和,少了往日的威严。

朱标起身,目光坚定,恭敬地回答道:“启禀父皇,儿臣闻父皇近日操劳国事,夜不能寐,心中甚是担忧。”

“昨日父皇取消早朝,儿臣更是忧虑父皇龙体安康,故特来请安,望父皇保重龙体,以安天下。”

朱元璋闻言,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未曾料到长子朱标竟有如此细腻入微的关怀之情,这份突如其来的温情让他略感惊异。

尽管意外,但这股暖流却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了他因政务繁忙而略显疲惫的心田。

他膝下子嗣众多,二十余人皆对他心存敬畏,鲜少有人能如此贴心地表达孝心,更多时候,他们之间维系的是那难以逾越的君臣界限。

岁月流转,朱元璋在登基为帝的路上,铸就了无上的权威与辉煌,却也在不经意间,将那份属于凡人的温情与柔情深藏心底。

除了与朱玺偶尔间流露出的轻松谈笑,能让他稍感亲子之乐外,大多数时光里,他都是那个高不可攀的帝王,情感似乎成了奢侈之物。

然而此刻,面对着朱标的一片孝心,朱元璋的心湖被轻轻搅动,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油然而生。

但身为帝王,他深知自己不能轻易展露内心的柔软,于是,他只是淡淡一笑,以君主的姿态,轻轻颔首,示意朱标退下。

“咱安好,昨夜的疲惫已烟消云散。”

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威严,又不失慈爱,“早朝即将开始,你且退下,准备你的差事吧。”

待朱标恭敬地行了告退之礼,缓缓退出殿外,朱元璋的眼眸中才流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柔和。

那温情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虽一闪而过,却足以照亮他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随即,他收敛了所有的情绪,重新披上那层属于大明皇帝的无上光环,步伐稳健,气势磅礴,向着奉天殿的方向大步流星而去。

每一步都踏出了帝王的尊严与霸气,仿佛要将刚刚那一抹温情深锁于心。

奉天殿上,晨光初破,百官已分左右,静默如林,静待帝王降临。

朱元璋步履稳健,穿梭于雕龙画凤的御道之上,右手轻抚腰间悬着的帝国之钥镇国玉珏。

一步步踏上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九重台阶,最终稳稳落座于金龙椅中,威仪天成。

整个大殿内,群臣齐刷刷地俯首跪拜,其声如雷鸣般震撼,彰显着对这位开国君主的绝对忠诚与敬畏。

早朝序幕拉开,众臣纷纷起身,各抒己见,奏章纷飞,国之大事一一铺陈开来。

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穿梭于每一个奏章之间,以雷霆万钧之势,裁决着国家的兴衰成败。

他的神情专注而坚毅,仿佛又回到了那金戈铁马、开疆拓土的辉煌岁月,那股从骨子里透出的英气与决断力,让在场的每一位官员都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暗自佩服。

在文臣列首,朱标静立如松,目光紧紧追随着父皇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策。

他倾听着那些关乎国家命运的议论,心中涌动着对父皇智慧与胆略的无限敬仰。

更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今日的父皇,不仅处理政务时游刃有余,连那平日里难以捉摸的情绪,也似乎因昨日的父子温情而显得格外舒畅。

这种微妙的变化,对普通人而言或许难以捕捉,但对朱标而言,却是那么清晰可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