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无诏不得擅自进宫! (1/2)

“殿下,这平亲王突然来探望皇上,恐怕是受到了高人指点。”

李善长若有所思的歪着头,他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这朱玺是皇子,自然也要来表现一番。

朱标却不以为然,说道:“最近宫中出了大事,玺弟要是不来,那才有问题,算了,要是玺弟能为父皇分忧,我这个做兄长的,倒是倍感欣慰。”

寒暄了几句,众人步伐稳健,以太子朱标为引领,踏入了宫门。

内阁太监不敢怠慢,连忙在前带路,杂乱的脚步声穿梭在宫殿之中,很快便抵达了大殿之外。

众人缓缓行至龙阶之下,依序躬身行礼,。

“儿臣朱标,参见父皇。”

“微臣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标领首,其后三位大臣紧随其后,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长期礼仪熏陶下的严谨,即便是私下觐见,亦不失朝堂之上的庄重。

然而,今日的朱元璋凝视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却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作为一位当过和尚,要过饭,统治大明数十载的帝王,他阅尽人间百态,眼力非凡。

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傅友德等老臣与朱标之间那份不同寻常的默契。

往昔岁月,见此情景,朱元璋定会心生宽慰,认为这是大明未来君臣和谐的预兆。

即便这份亲近稍有逾越君臣之礼,他也会选择包容,毕竟,这江山迟早要交到朱标手中,提前培养君臣间的默契,无疑是对国家有益的。

但自那场试炼之后,一切悄然生变。

试炼之中,朱标短命,死后培养的势力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对于这样一个天妒英才的储君,即使他的势力再大,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反而还会耽误了那些追随他的臣子。

这样的他,又是否值得群臣如此倾心追随?

这些念头让朱元璋对朝堂局势有了更深的反思。

他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忠诚无二的臣子,包括那位表面忠诚耿耿的李善长,是否真的如他所见那般可靠。

毕竟,历史上的李善长,竟然帮助胡惟庸谋反,这样的人会不会跟朱标的死有关呢?

朱元璋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最幽暗的角落,大殿内的空气凝固得几乎可以听见心跳的回响。

朱标与三位重臣面面相觑,心中皆生疑云,他们自问行事并无疏漏,为何皇上的沉默如此沉重,令人难以承受?

往日里那份从容不迫的朱标,此刻也难掩心中的忐忑。

“父皇明鉴,儿臣心系父皇安康,特来探望,若有唐突之处,请父皇宽恕。”

言罢,他额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尽显其内心的紧张。

“太子听说皇上为国事担忧,也是寝食难安,这才让臣等一起陪同,来为皇上分忧。”

李善长察言观色,立刻说明来意,也算是为朱标美言了几句。

朱标立刻再次开口:“父皇,儿臣虽然才疏学浅,但也愿为父皇分忧,要是有什么吩咐,儿臣定当全力以赴。”

不得不说,朱标这个太子真是无可挑剔,如果真的让他继承大明帝位,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此时,朱元璋的目光在朱标低垂的头顶停留片刻,那份谦逊的姿态,再次触动了他心中的忧虑。

他轻轻叹了口气,声音虽轻,却如重锤般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你们且退下,咱需静思国事,有需要,咱会宣你们上殿。”

这简短的几个字,与之前那个慈父般的形象大相径庭,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疏离。

“儿……儿臣告退。”

朱标有些错愕,声音里夹杂着疑惑。

“臣等告退。”

三位重臣也紧随其后,他们彼此间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却都默契地选择了沉默。

退出大殿,步入宫廊,几人才敢稍作喘息。

即便是战功赫赫的徐辉祖,也不得不承认,在皇权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

“皇上今日之举,实在令人费解。”

徐辉祖低声说道,眉宇间满是忧虑。

“是啊,太子殿下虽非锋芒毕露,却也一向稳重,皇上为何如此冷淡?”

李善长也一头雾水,实在猜不透朱元璋的心思。

就在众人心中疑云密布,尚未从朱元璋帝的突变中回过神来之际,太监总管云奇突然现身。

他匆匆赶到宫门外,与一旁的小太监交头接耳,手里还拿着一道圣旨。

朱标内心一震,猜出一定是父皇有了什么重要的指示,所以并没有立刻回宫,而是静静地凝望。

果然,一盏茶之后,那些小太监立刻朝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