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二章 心安处即是吾乡 (3/4)

。等到过完了年,他就和海菊一起再次去了广东,之后的几年里两人就一直在珠三角的几个城市里来回折腾。在那期间,他们也曾尝试过结束打工生活去干点儿别的,可是每次都很快以失败告终。在林若杨七岁那年,当又一次在一个工厂里待腻了的时候,林夜绝望地在QQ空间里发表了一条说说:“我又想回家了,再不回去林若杨就长大了……可是回去容易,回去之后又该怎么办呢?”也许是天可怜见吧,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没过多久事情竟然出现了一丝转机。

那一年,郑合高铁开始动工,小林村里很快就有了要拆迁的传言,然后林夜刚打算回家,林新红就给他打电话说修高铁可能会拆他的房子。接到电话的当天,林夜在QQ空间里发表了一条说说:“我想打听打听,修郑合高铁如果拆我的房子,会赔我多少钱?”陈成在下面评论说:“100来万。”林夜回复他说:“我觉得想想就可以了,说出来显得不现实。”同村的林长礼评论说:“不知道呢,拆不到你那里吧?”林夜回复他说:“他最好别拆我那……”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林夜就知道他在村子东头有块宅子,就知道长大后他是要住在那里的,等到认识了林苹和林飞霞,他就更加觉得那片宅子是他的归宿了,因为那里是整个小林村离大林村最近的地方,所以即便结婚那年把房子盖好之后,他满打满算也没在那个家里住多长时间,却还是对那个家有一种很深的别样的感情。可是天不遂人愿,他的房子不仅在拆迁名单上,还不偏不倚的恰巧在郑合高铁的路线上。由于愿意配合高铁的修建进度,提前拆迁会多给两万块钱的安家费,林新红没等林夜回家,就替他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所以当林夜和海菊回到家里的时候,不光房子拆了,连废墟都已经清理得干干净净了。

拆迁是按七百五一个平方赔的钱,略高于当地的建房成本,拆迁款、宅基地补偿金、安家费和其他一些零碎的赔偿,林夜和海菊总共拿到了大约三十五万块钱。钱不算少,足够再盖一栋更好一些的房子,可是意想不到的烦恼却随之而来。在开始拆迁前,镇里许诺只要愿意配合拆迁,就统一给拆迁户分发宅基地,或者只要自己有地,房子拆了盖在哪里都行。然而或许是拆迁进行得太过顺利的缘故,等到拆迁完成之后,宅基地的事情就没人管了。林夜和海菊本打算把房子盖在家里靠着公路的那块地的地头,然后做点儿小生意,反正房子是自己的,赚多赚少都无所谓,只要能裹住吃花就行,也算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生计。可是林新红和王秀英却觉得那里离村子太远,孤家独户地住在那儿不安全,而且那块地属于基本农田,原则上是不允许建房的。双方僵持了一阵子,林新红说服不了林夜,只好带着他去了镇里的土管所探探口风。土管所所长一听他们说的位置,当即否决说:“那里不行!县里经常有人去那里巡查。你们村的那谁不信邪,非要盖在那里,他盖一次,县里的人扒一次,都给他扒了好几回了,现在他那还是盖一半搁那儿撂着呢。”林新红说:“这个我知道。可是我们跟他不一样,我们是高铁的拆迁户。扒房子之前镇长说了,只要自己有地,想盖在哪里都行。”土管所所长说:“他说了那你去找他,出了事儿你看他能不能压得住?我这么跟你说吧,镇里这边没问题,你盖在哪里我们都可以不管,可是县里要是有人下来扒你的房子,你别来找我们,我们也管不了。”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林夜自然只能打消了原来的计划。

宅基地迟迟无法解决,建房的事儿只能往后一推再推,后来实在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林夜就同意了林新红提出的方案,把房子盖在了老宅子的后边——他家老宅子后边和村里灌溉水沟之间有一小块洼地,把那块洼地填上刚好能做一块不算太小的宅基地。就这样,他兜兜转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了从小长大的那个地方安家。

新房子建好之后,拆迁款还剩下七八万块钱的样子,加上他们打工那么些年的存款,林夜和海菊手里的积蓄就变成了十几万块钱。“钱是凡人胆”,那十几万块钱不说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至少让他们在面对未知的未来时变得比以前多了几分底气。兴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尽管林夜还是跟以前差不多的在家和上海、郑州之间飘来荡去,并且待在家里的时间明显比以前更多,他的心里却少了几分以前常有的浮躁和惶惑不安。

在家里待的时间多了,林夜后知后觉地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明都在方圆几里之内,他却已经好几年都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小学同学和初中同学了,即便是过年期间,也难得见到同村的那几个同龄人。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他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当然了,他心里其实是有答案的,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不愿意承认他之所以见不到别人,是因为别人都比他有上进心,都选择了离开家乡去外地发展;不愿意承认他之所以待在家乡不愿意挪窝,是因为他这个人没有上进心。这个真相固然很伤人,可他却很快就恬不知耻地找到了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那就是他留在家乡是为了等待,等待重逢,等待那些离开家乡的人们回来看看。除此之外,他还给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