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昏君赵孝成王。 (2/3)

r/>

4,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引发燕国趁火打劫入侵赵国。

赵国原来的实力仅次于秦国,在战国中是第二大军事强国,只因赵孝成王昏庸,接连引发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

燕国看到赵国衰落了,便趁火打劫,入侵赵国,因此赵国与秦国的战争结束后,又于燕国作战了多年。

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夏季,燕国军队突然发兵夺取了赵国的昌北城。此时赵国因把主力部队用来防范秦国的进攻,没有精力与燕国作战,只好任由燕国侵略。

赵孝成王15年【公元前251年】春季,燕王喜派相国粟腹携带重金前往赵国为赵孝成王祝寿,请求与赵国交好,实际上是以祝寿为名,了解赵国的实力。粟腹回国后向燕王喜报告说:“赵国年富力强的男子全都死在长平之战,而他们的孤幼尚未成人。我们可以趁此机会进攻他们”。燕王喜听后十分高兴,于是派出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突袭赵国。命相国粟腹率兵进攻鄗城;命将领卿秦率兵进攻代地。赵孝成王得到消息,立即派大将廉颇率领8万军队赶奔郝邑迎击粟腹;派将领乐乘率5万军队赶往代地迎击卿秦。廉颇率大军将燕军打得大败,将燕军主将粟腹活捉,并把他杀死。乐乘率兵在代地也把燕军打得大败,俘虏了主将卿秦,并将他斩杀。为了奖赏廉颇和乐乘的战功,赵孝成王将尉文城封给了廉颇,号信平君,且任命廉颇为代相国;封乐乘为武襄君。

赵孝成王16年【公元前250年】冬季,廉颇率大军乘胜直捣燕国的都城,将城池团团包围。

赵孝成王17年【公元前249年】正月,赵国将领乐乘也率领军队与廉颇大军会合,把燕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燕王喜吓得屁滚尿流,急忙派使臣拿着厚礼向赵国求和,赵国这才退兵解围。

赵孝成王19年【公元前247年】春季,赵国和燕国交换国土,赵国把龙兑、汾门、临乐归还给燕国;燕国把葛城、武阳、平舒、昌北城归还给赵国。

两年后,即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病逝了。他的儿子赵偃继承王位,是为赵悼襄王。

笔者对赵孝成王做得荒唐事进行分析和评论:

赵孝成王在位21年,大半的时间处于战争时代,仅长平之战就葬送了45万士兵的性命,多年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使赵国由仅次于秦国的强国衰败为倒数第二的国家【仅强于燕国】。这些都是赵孝成王昏庸所导致的。如果他明智一点,以上的战争都不会发生。我们先说一说长平之战。发生长平之战,直到赵国惨败死亡45万士兵,是赵孝成王一错再错导致的。

第一大错,不顾后果接收上党郡。

秦国发兵入侵韩国,就是为了得到上党郡。正当秦国即将得到上党郡时,赵孝成王不听赵豹的劝阻,不顾后果接收了上党郡,等于是虎口拔牙、引火烧身。赵孝成王若清醒一点,不接受上党郡,长平之战及以后的战争都不会发生。赵国将保持第2强国的地位,赵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正因为赵孝成王昏庸犯下第1个大错,才引发了长平之战。

第2个大错,不听虞卿的极力劝阻,派郑朱到秦国求和,结果使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因赵军前期与秦军作战失利,赵孝成王与朝中重臣楼昌、虞卿商议,想亲自率兵与秦军决战。赵孝成王对军事,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想出这一招是多么的荒唐可笑。他的荒唐做法被楼昌劝止了。楼昌随后提出,派一名地位高的大臣前去秦国求和。虞卿认为这样做不但难以成功,反而让秦国所利用,使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他提出先派使者携带珠宝,前往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在这种前提下,再派使者前去议和、才能成功。让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分辨出虞卿提出的建议是正确的。赵孝成王若是采纳了虞卿的建议,议和则会成功。秦、赵两国各自罢兵,后面的战争也不会发生。可是赵孝成王脑子进了水,硬是不听虞卿的劝告,派大臣郑朱前往秦国求和。果然像虞卿预料的那样,秦国利用这次机会以最高的礼仪热情款待郑朱,且大肆炒作,使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第3个大错,让赵括替换廉颇指挥大军作战,葬送了45万士兵的性命。

被后人祢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率领赵国大军与秦国大军作战,看到秦军无比强盛,赵军多次作战失利后,便改变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命士兵们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等待时机再出击。两军经过数月的对峙,廉颇采用的战术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秦军最擅长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获胜,进攻一旦受挫,秦军的士气就会低落。秦军主将王齕长期求战不得,秦军所面临的高山夜寒、粮草供应不上、士兵生病等不利条件,使王齕深感忧虑、寝食不安。

此时赵军已经占据了上风,秦军已经快支撑不住了,廉颇正在让赵军养精蓄锐,等待时机进攻秦军。如果赵孝成王不换掉廉颇,赵军将会大败秦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