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厉公,姬姓,名寿曼,晋景公之子,晋国第27任国君,在位时间仅8年,因昏庸无道,被手下大臣杀死。
公元前581年夏天,晋景公突然病重,他深知自己不久将要离世,便立世子寿曼为国君,是为晋厉公。一个多月后,晋景公病逝了。
晋厉公在打仗方面确实有两下子,他在刚刚继位不久,想跟邻国搞好关系,便派使者前往秦国拜见秦桓公,双方约定在令狐【今陕西省临猗西】两国元首会面结盟。到了约定的日期,晋厉公先到了令狐,秦桓公却不肯渡河,住在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黄河的西岸】。两国只好派使者往返于令狐和王城之间签订了盟约。盟约签好后,晋厉公刚回到晋国的国都,秦桓公就背叛盟约,联合狄国军队入侵晋国。晋国边关将领顽强抗敌,同时派人赶奔国都向晋厉公报告敌情。晋厉公闻后,气得暴跳如雷,用手指着秦国国都的方向,大骂秦桓公违背盟约,是个无耻之徒。随后,晋厉公调兵遣将赶奔边关迎战敌军,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征兵并积极训练。
第2年【晋厉公二年】秋季,晋厉公看到所征集的十万军队经过严格训练,已完全具备了作战能力,便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加上原有的10万军队在交刚【今山西省境内】与狄国军队展开了大战,狄国军队大败,伤亡惨重、残余部队狼狈不堪地逃回了老家,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入侵晋国。
晋厉公彻底打败狄国后,下一个目标就要收拾秦国了,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四月,晋厉公派口才极好的大夫吕相前往秦国面见秦桓公,对他违背盟约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与秦国断绝了外交关系。随后,晋厉公联合齐、鲁、宋、卫、郑、曹等国讨伐秦国。秦桓公闻听后,也不甘示弱,派出大军前往迎战。晋国联军到达泾河后,在麻隧【今陕西省泾阳西南】与秦军展开了大战。经过一天的厮杀,晋国联军将秦军打的大败,并俘虏了秦国大将成差。秦桓公听到秦军惨败的消息后,对自己当初与晋国违背盟约之事后悔不已。
公元前575年【晋厉公6年】春天,郑国背叛晋国而与楚国结盟。晋厉公闻后大怒,亲率军队攻打郑国。同年5月晋国大军渡过黄河时,郑国的国君得到消息,十分恐慌,派使者赶奔楚国的国都向楚共王告急,楚共王亲自率兵救援郑国。
6月中旬,晋军与楚军在鄢陵交战,晋军将楚军打得大败,并把楚共王的一只眼睛射瞎,史称鄢陵之战。楚国将领子反收集残余部队想和晋军再次决战,楚共王派人召唤子反,子反十分喜爱喝酒,恰巧子反的侍从给他端上酒来,子反喝得大醉,无法去见楚共王。楚共王兵败又被射瞎一只眼,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听说子反喝得醉烂如泥,便把心中的怒火全部撒在子反身上,派人将子反捆绑在木桩上,命弓箭手将子反射死。子反是楚国的一员猛将,只因喜爱喝酒葬送了性命。楚共王怒杀子反等于是自毁长城。
晋国从此威震诸侯,晋厉公有了称霸的野心。
晋厉公虽然善于打仗,有军事才能,但在治国方面却十分昏庸,下面说一说他做的荒唐事:
作为国君,不但要任人唯贤,而且还要把权力分散开,避免某个大臣或某个家族的权力过大。晋厉公就不懂得这一点,他执政后,任命栾书为中军元帅,主持国政,但却让郤氏家族掌管军政实权,郤錡担任上军元帅,郤犨担任上军副帅,郤至担任新军主帅,号称三郤。郤犨的儿子郤毅、郤至的弟弟郤乞也都是朝中大夫。晋国的朝堂都快性郤了。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晋国深受卿族一家独大的危害,晋厉公却视而不见。
大夫伯宗是位贤臣,很有治国才能。鞭长莫及这个成语大家都熟知,这个成语就是由伯宗劝谏的一句话演变而来,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晋景公执政时期,楚庄王在某年的9月发兵向宋国大举进攻,把宋国国都团团围住,可是直到第2年5月,楚军也没有攻下城池只好后退十里安营扎寨进行休整,双方相持不下。宋国国君派大夫乐婴齐来到晋国,请求晋国发兵援助。
当时晋景公倒是很愿意出兵,身为太宰的伯宗不愿意得罪强大的楚国,便对晋景公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我们哪有精力管得了楚国的事,不如暂时不出兵,且等楚国日后衰落以后再说吧”。
晋景公听取了伯宗的建议,只派出一位名叫解扬的大夫,前往宋国安慰鼓励,并没有出兵相助。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的意思是说:马腹不是挨鞭子的地方,鞭子虽然长,也不该抽到马肚子上去。后来便诞生了鞭长莫及这一成语。
伯宗看到郤氏家族独断专行,便多次向晋厉公进言说:“郤氏家族权势太盛,对国家很不利,应该削弱一下他们的权力”。晋厉公不但没有采纳伯宗的建议,反而把伯宗的话告诉了郤錡、郤犨、郤至。伯宗的儿子伯州犁感觉到了危险,劝父亲要多加注意。郤錡、郤犨、郤至对伯宗恨之入骨,于是三人联名上奏,说伯宗诽谤朝政,请求晋厉公对伯宗进行抓捕审查。晋厉公听信谗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