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昏君吴王夫差 (1/3)

5,诛杀忠良,自毁长城。

当初,吴王夫差提出要进犯中原称霸时,伍子胥劝他说:“勾践励精图治,加紧练兵,目的是要吞灭我国,报仇雪恨。齐国与我国素无仇怨,我们应该联合齐国吞灭越国,既能以绝后患,又扩大了疆域增强了实力,一举两得”。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执意要讨伐齐国称霸中原。在艾陵之战的前一年,吴王夫差派伍子胥出访齐国。他这样做没安好心,因为吴国联合鲁国入侵齐国的南部城邑没有多久,吴王夫差让伍子胥前往齐国出访,目的是想借齐人之手杀死伍子胥。具有大智慧的伍子胥自然明白吴王夫差的险恶用心,但他料定,依靠自己的才智出访齐国定能化险为夷、平安而归。

伍子胥在出发前,对自己唯一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昏庸就是不采纳我的建议,我预料到吴国不久就要亡国。你与吴国一起灭亡,实在是不值得。我带着你到齐国,将你安置在那里”。他的儿子说:“孩儿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伍子胥带着自己的儿子前往齐国。

齐国的国君及文武大臣对伍子胥有误解,想要诛杀他,经过伍子胥的辩解,齐国君臣都明白了内情,对伍子胥盛情款待。齐国大夫鲍牧与伍子胥还交上了朋友。伍子胥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然后返回吴国向吴王夫差汇报出访情况。

奸佞太宰伯噽听说伍子胥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齐国,对吴王夫差进谗言说:“齐国是我们的仇敌,伍子胥将儿子留在齐国,已经暴露出叛逆之心,大王您应早做准备,以绝后患”。吴王夫差听信了伯噽的谗言,对伍子胥起了杀心。在公元前484年4月末,吴王夫差派人到伍子胥的府中,赐给伍子胥一把剑,命他自杀。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奸佞伯噽勾结越国、卖国求荣、祸国殃民,大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反而赐我自杀。我扶保你的父亲登上王位,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抢太子之位,我与先王冒死力争、举荐于你,才使你登上太子之位。你被立为太子后,对我无比感激,向我许诺,继位后,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没有这种奢望便加以拒绝。可如今你却听信谗言而杀害长辈,实在是令我寒心”。伍子胥在愤怒之余,对家人留下遗言:“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国军队进入都城灭掉吴国”。说完挥剑自杀。一位贤臣就这样死在昏君之手。

吴王夫差听说伍子胥向家人留下遗言之事更加愤怒,五月初五,吴王夫差命手下武士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内抛入钱塘江中。随后,吴王夫差率领军队北上与鲁国军队会合攻打齐国,从而爆发了艾陵之战。

伍子胥扶保吴王阖闾,为吴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伍子胥从无锡的阖闾古城率领人马,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来到吴国的中部地区,观察土壤,品尝水质,在充分考察地理和水文条件下,将新国都的地址选在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西面有湖泊、丘陵为屏障,既能防御楚国进攻,又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而东面平原沃野,鱼米之乡,正是绝佳的大后方。

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胥溪”、“胥浦”两条人工河的开通,既避免了吴中地区的水患,又利于当地的漕运和灌溉。

伍子胥组织士兵和民夫筑建了新都大小两座城池。“阖闾大城”周长近20公里,地址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卫星城的“阖闾小城”周长也有近4公里,在太湖的北岸,今江苏省无锡、常熟两市交界处。

伍子胥率众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因为伍子胥为国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他在士人、百姓心目中的威望极高,人们听到伍子胥遇害,被抛入钱塘江的消息后,都无比悲痛,且自发地在江边的山上为他立祠,命名为胥山。并在每年五月初五{伍子胥的尸体被抛入钱塘江之日}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伍子胥。

由于伍子胥的尸体沉入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要早二百多年,所以有些文献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也因为伍子胥忠心为国,却被昏君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所以后人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

昏庸的吴王夫差将伍子胥赐死,真是忠奸不分,自毁长城。

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后,也彻底伤透了孙武的心。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又称为“兵家至圣”,被后世人们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被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位于《武经之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