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闵王十三年[公元前288年]正月,齐闵王任命韩珉为齐国的右相,任命苏代为左相。
秦昭襄王的野心很大,时刻都想吞灭其它六大诸侯国统一天下。他看到齐国不但强大,而且两次联合韩、魏两国攻打秦国都占据上风,使秦国割地求和,便与大臣们商议,制定出统一天下分两步走的计划:第一,秦、齐两国国君平分天下共同称帝;第二,等待时机成熟再向东征伐灭掉齐国一统天下。
秦昭襄王派使臣前往齐国拜见齐闵王,约定两国元首见面会谈的时间和地点,商议共同称帝之事。
本年6月,秦、齐两国元首在齐国靠近赵国的一个城邑进行会晤交谈。秦昭襄王向齐闵王提出了两个人共同称帝,秦国国君为西帝、齐国国君为东帝的主张。齐闵王表示赞同,随后两国元首签署文件,建立同盟关系。秦、齐两国的国君共同称帝,意味着兼并其他诸侯国,这对韩、赵、魏、燕、等国构成极大的威胁。消息传出后,各诸侯国为了破坏秦、齐联盟都在加紧活动。因为齐国是被动的,所以韩、赵、魏、燕等诸侯国的国君都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臣来到齐国拜见齐闵王,劝说他不要上秦国的当。经过各国使臣的劝说,齐闵王对齐、秦联盟共同称帝之事没有了主见,便向苏代询问齐国称帝的利弊。苏代十分反对齐、秦联盟、两国国君共同称帝,因为这样以来,他的使命就无法完成。自从齐、秦两国结盟后,苏代就心急如焚,可他没有主动去劝阻齐闵王称帝之事。苏代之所以这样做,足以体现出他的大智慧。他深知称帝之事对齐闵王而言,诱惑力太大了,自己率先劝阻,不但无法改变齐闵王的想法,反而让自己失宠。苏代早已想好了说词,等待时机进行劝谏。机会终于等到,当齐闵王主动向苏代询问齐国称帝的利弊时,苏代趁机极力反对齐、秦联合,劝说齐闵王放弃帝号,集中精力进攻宋国、讨伐秦国,来削弱齐国的实力。齐闵王果然上当,采纳了苏代的建议,同意放弃帝号,在外交上由联合秦国改为联合赵国。齐国的右相韩珉极力主张联秦政策,听说齐闵王改变了主意,急忙进宫劝谏,请求齐闵王遵守齐、秦两国国君最新达成的同盟契约。齐闵王不听韩珉的劝告,韩珉继续劝谏,齐闵王不爱烦了,一怒之下罢免了韩珉的相职。韩珉被罢后,苏代更加得宠,权力更大了。
齐闵王放弃帝号后,按照苏代的主张,一面积极准备讨伐宋国,一面组织合纵攻秦。苏代受齐闵王的委托,到各诸侯国进行游说,使齐、赵、燕、韩、魏五国合纵的局面得以形成。
苏代一方面积极劝说齐闵王采纳自己的主张,使齐国与赵国达成攻打秦国的协议;一方面又到赵、韩、魏三国进行游说,让他们与齐国组成合纵攻秦的联盟。
合纵攻秦联盟虽然建立,但五国貌合神离,各有打算,并无真心。齐国作为领军大国,真正的目的不是彻底消灭秦国,而是通过与其他四国合纵联盟来削弱秦国,以便于自己发兵灭掉宋国。
齐闵王十四年【公元前287年】春季,齐、赵、燕、韩、魏五国联合发起对秦国的进攻。五国联军驻扎在韩国的荥阳【今河南省荥阳东北】与皋之间,由于五国心怀各异,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向秦国发起猛烈的进攻。尽管如此,秦国不知内情,秦昭襄王害怕了,迫不得已废除了帝号,并且割地求和。没过多久,浮于形式的五国合纵攻秦行动就草草收兵。这次五国合纵攻秦,齐国是组织者和指挥者。齐闵王目光短浅,一心只想吞灭宋国,而不想彻底消灭秦国,在战略上犯了重大错误。齐闵王不但给了秦国喘息、强盛、扩张的机会,也给自己留下亡国的隐患。没过多久,秦国就开始战略反击,逐渐削弱齐国的跟班小弟,并寻找机会打击齐国。齐国不断受到秦国的威胁。
齐闵王想吞灭宋国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早在齐闵王十三年【公元前288年】时,齐国军队就开始攻打宋国。当时燕昭王派遣将领张魁率领燕国军队帮助齐国讨伐宋国,可是齐闵王根本不把燕国放在眼里,竟然无缘无故地将燕国将领张魁杀死。消息传到燕国,燕昭王觉得对不起张魁,多多赏赐张魁的家人,并亲自到张魁的家中进行安抚。燕昭王对齐闵王恨之入骨,却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第二年【公元前287年】春季,齐闵王再次发兵讨伐宋国,燕昭王为了日后报仇雪恨,暂时讨好齐闵王,又派出2万士兵自备粮食协助齐国进攻宋国。齐、燕联军把宋军打得大败,宋国国君迫不得已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割让给齐国以求和解,齐闵王接受了宋国国君割让土地的请求,将军队撤回国内。这次齐国进攻宋国时,楚、魏两国都发兵争夺宋国的领土。
同年秋季,齐闵王又任命韩珉为右相。
韩珉担任右相不久,宋国国内发生了内乱。齐闵王趁机发动第3次大规模伐宋,想要吞灭宋国。齐国这次进攻宋国,遭到了秦国和楚国的强烈反对。秦昭襄王十分恼怒,准备发兵阻止齐国进攻宋国。齐国得到消息,齐闵王派遣苏代出使秦国,经过苏代的从中斡旋才让秦昭襄王打消了出兵的想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