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然想起来一首诗”岸上湖中各自奇,山殇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船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
大约过了一柱香的功夫,一片翠竹香樟便出现在我的视线之中,翠竹香樟之间,层层叠叠的茶园几乎一望无际,翠绿的颜色在阳光照耀下染上了一层金黄,煞是好看;那扑鼻的香味随着微风吹拂飘至我的鼻间,送来一份清心明目感...
茶林之间,我隐约看到了庄院的模样。
这座庄院,处于山坡之上,背枕玉皇山,前俯里西湖,为青山绿水所环绕,凭良心说,真是一处风景绝佳之地。
郑先生一路看过来,也不住称道:“不错,不错,真不错...”
我心中暗喜,这里的环境,仿佛又让我回到了全家村前的平水河边。
快到山脚时,我让小雅叫停了马车,整了整外套,自行健步上坡。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唯有杨管家跟上了我的节奏。
脚下的泥土因为春雨的缘故,尤为泥泞,我也不在意黄泥弄脏了布靴,在杨管家的带领下,爬上了一座小高坡,在这里,整座庄院和周边的坡地茶园可以尽收眼底。
从高坡看过去,见到的是一座大约占地五十来亩见方的院落,一圈夯实的土墙将庄院团团围住,庄外还零星散落着几十户人家,想来应该就是瑜儿前面提到的佃户,庄子后边的玉皇山半高不高,山势也不算陡峭,数道清泉自几条山谷中流下,汇入庄前的溪流中。再透过桥底流入了里西湖。
“韩氏山庄”是原来庄院的名字,杨管家直言,让我随时改了名字。
从坡上下来,穿过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石子路,我们很便捷的转回到了庄院正门。
意外的是,大门口乌泱泱的围了众多乡民,见到我,就跟见了财神爷似的,一个个双手合十一,热情又虔诚的冲我施礼。
杨管家说,这些都是附近的佃户,和庄院里的家丁、帮佣,问我这个新东家如何应对他们。
我转头看着郑先生。
郑先生轻声道:“初来乍到,笼络人心...”
我抬脚登上高台阶,朗声道:“各位乡邻,本王爷是来跟大家做邻居的...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自即日起,所有佃农所交租金减免一成,庄院里的帮佣薪资涨一成...”
这番话一出,乡邻们欢呼雀跃,掌声雷动。
我第一次体会到,”一成“的功效,竟然能换来十成的友好!
杨管家劝散众佃户后,将庄院管事的叫到我们跟前,交代好事情,便回去复命。
郑先生陪着我,第一次踏足”韩氏山庄“内庭,视线所及,满眼江南建筑格局。
庄院的整个建筑分成中、东、西三路,东路有三进,西路三进,中路三进,契合风水上讲究的“三三得九“进;中路第二进为正厅。
郑先生告诉我,厅堂正中央悬挂的是前朝翰林大学士林邦彦题的“韩氏山堂”匾额,看来这里还有些年头了,老太君定是安排人重新修缮整理过了,白墙黑瓦,修葺一新。
院外敦实的土墙环护,绿柳周垂,一扇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院内小石板铺成的甬路相衔,山石点缀其间,各个院落花园锦簇,剔透玲珑,后院满架蔷薇、月季,一池带水,锦鲤畅游,一条加了护栏的白石板路横跨水池两岸。
步入后庭院,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自土墙外涵洞流入,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两边飞檐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阳光恰好划过精致的角楼,给土墙内蒙上一片朦胧金黄的光,庄院里显得神秘而安静。
郑先生叹道:“好兆头...”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