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为小齐大人的话可行,不如便暂时委任其部分职任,若出了成绩,既可堵悠悠众口,也能表陛下识人之明。”
姜还是老的辣,见齐则远用话语,堵住了众人予以发难的后招,冯习语气一转,又暗戳戳的使坏起来。
他是怎么也不信,一个之前还碌碌无为,不显山不露水的世家子,真能胜任什么储相,丞相的职务。
不是搁这搞笑呢!
到时候撞了南墙,还不得乖乖的回头,然后将柄权,统统的给移交出来。
哼哼,还有陈绮...
任你如何盘算避免,政权实施,也终究还是避不开我们泱泱世家。
无论风水如何轮流转,也依旧得倚仗,我们的力量。
所以,大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握囊中。
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手上永远都不会只有一个方案。
冯习收敛攻势,转而顺水推舟给齐则远挖坑,齐则远自然也是见好就收,不再多言。
多言,也没有什么意义。
在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任何的口舌之争,只会让别人更加的看轻你。
再看看那满堂的季礼人杰们,这个时候,不也是一个个的,都是只字不语。
大家都是聪明人。
枪打出头鸟。
这种时候,他们还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闭目养神为妙···
要知道,自古以来,便是太尉掌握天下兵马,丞相管理国家财政。
尤其是枪杆子和钱袋子,在这种封建社会,几乎无所不能。
不过,太尉这个职业,能够掌全国兵马军事,看上去权势通天,貌似在达到鼎盛的时候,甚至有能量可以做到废立天子,决策国事的程度。
但有一个地方,太尉官一般来说,是根本插不上话的。
——朝堂!
听上去或许很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居然没法插手政治?
实际上却很好理解:封建帝王的疑心与戒备心究竟有多重,只看曹孟德那一句‘孤好梦中杀人’,就可见一斑。
很多时候,帝王权术,天然就要有“色彩”遮蔽。
毕竟,太尉掌天下兵马,对任何突发战事方面,可是在名义上,都能够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再夸张一点,都可以自开‘幕府’,自行招纳各路英雄好汉,以充实自己的势力。
拥有如此滔天权势,若是再不知好歹的,试图插手朝政,可就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了。
所以在朝堂之上,太尉官除了在对外战争、对内平叛等战事有发言权外,之于内政方面,几乎毫无插手的余地。
正常情况下,太尉官也会为了避嫌,而刻意在内政方面的讨论中,保持沉默,以避免被皇帝所猜疑忌惮。
与之相比,群臣避道,礼绝百僚的丞相,在朝堂中的话语权,就举足轻重了。
某一决策,若是得到丞相的肯定,廷议中就几乎不再会有反对声。
齐则远虽然还没有正式登拜入相,但是在这件事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也是已经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支持。
这个时候,可是有不少聪明人,都已经敏感地察觉到了那风雨之下,潜然酝酿着的暗流。
如此一来,让这些朝臣们,实在是有些拿不准,接下来的局势,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在封建社会,绝大多数政治人物,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并不已对错为参考。
而是需要去考虑哪一种选择,对自己更有利。
现在,就是封建社会时期,典型的政治困局——扑朔迷离的局势,让这堂内坐着的这些,身处季礼皇朝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们无法看清,哪一种选择,才更为明智。
那就,静观其变吧!
反正无论齐则远,与冯习之间的结果如何,都对他们造不出利益,也不会有任何损失,那么他们这些人坐观壁上,又何乐如不为呢?
这一点,齐则远的心里,也是门清得很。
自个儿现在除了是靠着那位皇帝的安排外,在朝堂之上,几乎没有半点实权。
当务之急,还是先落实接任那储相的位置。
否则,面对旁人的时候,他也就只能嘴硬。
“好了好了,冯卿所言甚是,齐林身为齐家嫡子,确实可以借此机会好好磨砺磨砺。”
高坐王位之上的皇帝陛下,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发声了。
政治就是这样,哪怕私底下打出了狗脑子,上了谈判桌,双方也得和颜悦色,以最文明的话语问候对方家人。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
冯习这种一朝太傅,对一个新建王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