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一 平衡驭下 (1/2)

说起来,关于政治体验方面的参与感,其实对于那些涉及朝政的群臣们而言,甚至都要比他们头顶的乌纱帽,来得还要重要得多!

如果说每一次常朝进行的时候,事无大小,都只是由皇帝与三公九卿们,一言而决的话。

那么剩下的那些文武百官们,岂不是也就无须费心费力,起早贪黑的跑去参加朝会了。

每天都窝在家里面,美美的睡上一觉,等太阳晒屁股,睡到自然醒了,再悠哉悠哉的溜达去属衙官邸里面,接受来自上面下达的“指令”,岂不要太过舒适惬意?

即便是号称神权天授的帝王,很多时候,也并非就是真正的一言堂。

如果手下的文臣武将,拧成一股绳的情况下,即便是皇帝,也不得不片刻避让!

看似,皇帝似乎拥有着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威,哪里容得手下人质疑。

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远比这更夸张的情况都不少见。

那些位极人臣的主,可不是人人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

更多的,可能还是王莽、鳌拜之流的存在。

说白了,所谓的“天之至尊”、“真龙化身”的说法,统统也不过只是一个名号罢了。

而“帝王之权”究竟握在谁手,却是要看各自势力的强弱。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首诗,听起来悲凉。

但对于那些已经置身其中,并且做好了争夺天下准备的人而言,其实也并算不得一件多么壮烈的事情。

古往今来,各行各业,凡是欲成大事者,便都会清楚,想要得到成功,那便势必会伴随着牺牲。

有得有失,因果循环。

没人愿意甘做他人的垫脚石,那就必须投身其中,去拼,去争。

正是如此,但凡是当权的人,那都是要会平衡之术的。

通过利用手下人所追求的不同的利益诉求,来对他们之间进行分化,从而达到不让他们意见统一的目的。

当然了,这里的平衡,得掌握一个适当的“度”。

毕竟,手下人心不齐,互相勾心斗角的使绊子,那也是容易产生弊端的。

纠缠不清的权力,是很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

所以,也容易导致对外的时候,使力不足。

这一点,便是要考验一个合格君王的能力了。

通常情况下,即便是皇帝他已经对某件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

甚至已经在心里确认了解决方案之后,也并不会在朝堂上,直截了当的说出:‘关于此件事,朕觉得应该如何’之类直白的话。

而是会想办法,提前召见具有相应职权的官僚心腹,提前告之对方,自己心中的想法。

官员则闻弦音而知雅意,顺势而为,在朝会上,推波助澜。

至此,君臣默契达成。

真的到了下一次的朝会召开的时候,皇帝就会‘不经意’的提出:某某卿,于前日给朕上奏,提及过的什么什么事,最近可有进展?

那位心腹大臣,就会应声出列。

于大庭广众之下,让其故作姿态的惭愧道:微臣愚笨,虽穷其力,亦是暂无进展,没能有个妥善的办法,不过想来朝中群萃精英,皆为人杰,应该有人能够提供应对办法,陛下何不如集思广益,让诸公相助。

在这个时候,皇帝便会顺势而为,呵斥两声后,示意文武百官发表意见。

待众人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之后,皇帝陛下再从其中,择优而取自己早已安排妥当的建议。

如此这般,一整套的流程走下来,那才是一个标准的君王,对于采纳建议,表达自己意见的正确的政治步骤。

听上去,貌似与作秀没什么区别。

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作秀,还真的就必不可少。

有了皇帝的表态,文武百官们自然也会更加兴趣盎然的,去提出自己心中可行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早已经有了方案的皇帝,则会假模假样的作为旁听者。

也不去针对那些方案发表任何的意见,任由朝臣反复提出方案,然后让他们之间互助评判,由其余人指出不足并否决。

待得手下的众人,“群策群力”的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过后。

好整以暇的皇帝陛下,才会下场拍板,从这些方案中,选择他自己早已安排妥当的那一份建议。

这样一来,皇帝陛下,即达成了自己的诉求,也能够满足手下人的努力需求。

并且,还能集思广益,在朝臣们的商讨中,根据他们提出的建议,去暗自权衡,择优录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