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
大礼前朝地理志,则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更为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礼、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
“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
也才有了人们对于“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确实是一处扼要之隘啊!
跟在顾云身边,随军出行的齐则远,此时正朝着这处关隘,举目眺去,不禁由衷发出一声感慨来。
其实,真要是说起来,阳平关的城墙本身,也并不算太过高大。
但此关的地理位置,太过优越。
不仅北接秦岭山脉,南依大巴山、米仓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又正好位于两条平行山脉的最接近处。
又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
既是汉中盆地的西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十分险要。
进利于攻,退可以守。
汉江之水,环绕着城墙而过,恰是天然的护城河。
而且,作为边塞关隘,阳平关也并非是一座军民混居的城池,寻常都只有军士在这里,进行驻扎。
别的不说,此时的关中,就长期驻扎有三千兵马。
这些兵马,还并非普通的郡兵,而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的老兵。
齐则远在过关的时候,粗粗扫视,只见阳平关的内里,不过是个占地百五十亩地的城关,却井然有序。
内里的布局,看似也非常的简单,通过几条简陋的街道划分,将城隘粗粗分割开来。
当大军从此路过时,顾云还抽调了一只五百人的骑兵队。
骏马、皮甲、长刀。
旗号,鼓角、弓箭。
蜀地也是有马的,虽然产的都是矮脚马,比不得北方骏马,但是收拢一下,精挑细选的,还是能凑出一只骑兵来的。
铁骑成军,对上平原士兵,是有碾压的优势。
别的不说,光是铁骑冲锋,能带来的震撼,远胜步兵太多。
当战马跑起来的时候,大地仿佛都会跟着颤抖。
飞扬的尘土,宛如条飞龙。
要是训练不够的士兵,面对骑兵冲锋,甚至直接会自己崩溃!
当然了,骑兵虽然好,却也难养。
别的不说,光是一匹战马消耗的粮食,顶得上十个八个普通士兵。
马蹄声声,风声烈烈。
兵出阳平后,齐则远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
到底还是,初历战阵,又有可能事关生死存亡。
他在心里告诫自己,行事一定要小心,布局一定要谨慎。
如今,自己可是统领成千上万的人。
如果手下只有几十人,倒是可以碰运气,但是手握成千上万的人,那就需要慎之又慎,不能打无准备之战。
哪怕,以齐则远的自信,也微微有些紧张。
不过,这丝紧张,并没有持续多久。
随着适应了行军的过程,齐则远低垂着脖颈,思忖再三,就被心中的坚毅所取代。
既然来到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他也想要轰轰烈烈大干一场,而不是虚度年华。
为此,齐则远还紧凑在顾云的身旁,不时向其询问请教一些,关于行军打仗的注意事项。
前段时间,齐则远也曾恶补了一段时间的课,的确是功力提升很快,不光在大略上领先这个时代的人,就连实务经验也上来了。
但是,哪怕他对兵法有了些许研究,但是更多的是带兵的手段。
包括训练,军纪等,但对于实地研究如何用兵,其实不怎么在行。
这些,就是顾云这种老将所擅长的经验了。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每个人都不敢说自己所知道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齐则远在后世,也不过是个普通得不能更普通的大学生,他也不是真的明白一个体系要如何健康运作。
靠着自己摸索,还不知道要多少时间精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切的改变,都源于知识的积累。
谁也不是天生的战士,该怎么领兵,怎么打仗,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有的只是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统领军队,尤其是大数量的军队,所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多。
里面的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