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3章 中正 (2/4)

些不满的挑眉看向男人。

男人蹙眉不解,一把将女人转过来正对着自己,“怎么就敷衍你了?”

“木心不正,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并非良弓!”美人答的不卑不亢。

男人的眉头蹙的更深,得了皇帝的眼色,一排宫人知趣的退了下去,男人一把揽上女人的腰,女人的小腹就这样贴在了他的身上:“你胆子越来越大了,拐着弯的骂朕。”

女人也是一滞,随即露出一抹略带嘲讽的笑,“我的命都在陛下手中,又怎么敢拐着弯骂陛下。我刚才所说并非虚言,若是陛下不信,大可叫工匠来瞧瞧。”

元吉对弓箭的制造颇有研究,素爱收集,也十分挑剔,在他的熏陶下,婉钰也算是耳濡目染学会了些皮毛。李世民给她看的十余张弓箭中有几张正是出自于齐王府,上面刻有特殊的纹路。起初她并看不出这弓箭的门道,可元吉看着这些却不甚满意,耐心的给她讲述着其中一一的问题所在。

李世民吩咐下人去请工匠,并不怎么相信婉钰所言,“若是这弓没问题,你该当何罪?”

“任凭陛下处置。”女人铿锵有力的答道。

男人勾唇,大手握着女人的后颈,“本来朕就想怎么处置你就怎么处置你。”

“那陛下还问我作甚?”女人无奈的白了男人一眼。

“罚你给朕读一年奏章!”男人用弯曲的食指滑过女人的鼻梁,面带笑意。

两人在这一刻都怔住了神,思绪仿佛回到了十年前在河东、在太原时的日子。他亦是这般喜欢先勾勾小丫头的鼻梁,说要罚她替自己洗马。然后反手一把将女孩抱起,走到没人的地方偷偷的亲吻她。

一幕幕在男人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他们之间仿佛曾经有过很多美好的回忆,时隔多年他依旧记得清晰。于是,李世民也顺着记忆,抱起眼前的女人回到后殿中。他坐在案前,将女人安置在他的腿上。男人的眼神有些迷离,向女人娇俏的容颜靠近,当双唇即将相触时,却被女人侧头避开了。

女人看着他的眼中透着哀怨和抗拒,这种情绪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女人要起身离开,却被男人紧紧的紧固在了原地,四目相对,男人的眼中带着浅浅的愠怒,女人垂下了眸子不去看他,“陛下今日的奏折还未批完,我去给陛下读剩下的奏章.........”女人柔声说道。

男人看着女人的眼神渐渐回暖,手臂也松了些,婉钰也趁机脱离男人的禁锢跑到书案的对面坐定,拿起案上的奏章读起来:“魏征上奏,‘先王制法,有以兵刃至御所者刑之,所以防萌杜渐,备不虞也。今引裨卒之人,弯弧纵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正恐祸出非意,非所以为社稷计也。’”

女人话音落下,放下手中的奏章看向李世民,对上男人一直停留在她身上炙热又深沉的目光,女人又随即拿起了另一本奏折,所奏之事完全相同,然后又翻开了另一本........

女人读罢将手中之物放回原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所奏之事皆同,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你怎么看?”李世民反问她。

婉钰被男人问的一愣,缓缓对上李世民的眼眸,“几位大人所言有理。但如今能出入这显德殿的都是陛下的人,难道还怕有人会弑君不成?突厥来侵,如今大唐之力莫能相抗,只能隐忍蛰伏,素习干戈以备强敌,待来日国富兵强之时一雪前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举能让众将看到陛下的决心,若是依了几位大人所言,定会让人觉得陛下只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必然会有所懈怠。”

“嗯,你倒是懂朕的心思。”李世民浅浅答着,抿了一口茶。

太极宫中,晨光初破晓,金瓦映日辉。然宫这大殿之内,却非全然光明。老臣们步履蹒跚,心怀旧主,穿梭于廊檐之下,频频往太上皇居所而去。

此举,惹得新皇李世民眉宇间难掩忧虑之色。朝堂之上,新旧势力交织,新政推行之路,荆棘密布,皆因这些老臣之心,未能全然归附于他。

太上皇居于深宫,对于建成、元吉之死终究是心绪难平,对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夫妻二人也是眼不见为净的好。探望之责,便悄然落于她杨婉钰的肩上。

一日,李世民携她出宫,意在体察民情,倾听百姓之声。而女人却悄然引路,行至郊外一处隐秘黑市。市场之中,人声鼎沸,却掩盖不住那丝丝血腥之气。铁笼之内,皆是大唐子民,或面如死灰,或眼神空洞,等待着未知的命运——斗兽之戏、活人祭祀、或是沦为权贵之玩物。

婉钰轻抚笼边,目光深邃,似能穿透铁笼,直视人心之暗处。“陛下可知,齐王府众多死士,皆源自此地。”

女人语带悲悯,话音未落:“我花了重金将他们从这地狱里赎出来,但是我救不了他们所有人。”言罢,她望向李世民,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李世民紧握双拳,目光如炬,扫视四周。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