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来往的看客人都带着面具,分不清面具之下是谁。但看衣着华丽,纹样繁复便知道都是这长安中有头有脸的人物。看着男人紧握的拳,她知道或许那些人得救了,她也算为自己的子女积德行善吧。
因这一事牵扯皇亲贵族,引得李世民心绪难宁。他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当,恐伤及颜面,更恐朝堂之上,人心不稳。于是,他暗遣长孙无忌,吩咐其务必私下妥善处理,将那些无辜受难的奴隶,一一放归家园。若遇阻拦者,便提及皇帝之名,看何人敢逆龙鳞。长孙无忌领命而去,行事果决,不日,奴隶皆得自由,重归故土,一时之间,众人皆赞皇恩浩荡。
与此,李世民又下诏令,严禁私人之家,行那不当之祭,违礼之祀,以正风俗,安定民心。
男人命婉钰换上一身衣服再回来殿前侍奉,面料细腻如丝,刺绣繁复如云,款式更是后宫妃嫔所独有的尊贵。她缓缓步入大殿,每一步都似踏在云端,揣度这背后的动机。
忽闻前方脚步声沉稳而近,婉钰抬头望去,只见大伯杨恭仁正缓缓行来,眉宇间透露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忧虑。她心中一动,正欲上前,却已被李世民先一步拉至身边坐下,揽着她的腰,那温柔之意,溢于言表。女人低头,小腹微微隆起,被宽大的裙摆轻轻遮掩。
李世民薄唇轻启,细数着杨恭仁曾如何暗中助齐王对付自己,若是换做一般人此时手心定是已经捏了一把冷汗,但她和伯父心中却显得尤为淡定。
婉钰深知,这是李世民惯用的驭人之术,先以言语相逼,让人心生愧疚,再施恩于人,让人感恩戴德。若李世民真的想降罪于她伯父,今日又怎会拉着她在这里上演这一出好戏?她与伯父目光相触,两人心领神会,配合着李世民将这戏唱完。
大约一盏茶的功夫,李世民终于话锋一转,提起了武德初年婉钰在秦王府为他生下的宽儿,以及之前因种种误会而导致的离散,直至她嫁给了元吉。如今误会解开,婉钰再度怀上了他的子嗣,也算是了却了他一桩心事。
男人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温情,却也夹杂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李世民接着说:“你的母家为长孙氏,皇后也是你的表侄女,算起来,朕要称你一声伯父,李家、杨家、长孙家为一家人,往后更要同心同德才是。”
随即李世民将杨恭仁调任为雍州牧,并加授左光禄大夫,代理扬州长史。雍州牧一职,权重一方,掌军政大权,历来为皇室宗亲所任,卫王杨爽、观王杨雄、炀帝杨广,乃至李世民本人,都曾担任过此职。
杨恭仁闻旨,心中虽有波澜,却仍跪谢圣恩,不敢有丝毫怠慢。李世民又挑眉看了看坐在一旁的女人,示意她谢恩。婉钰虽心有不愿,却不得不遵从。望着大伯安然无恙,杨家亦得安稳,她心中的那块大石,总算是落了地。
新皇登基,天下初定。立储之事,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立嫡立长,自古便是铁律,李承乾身为长子,被立为太子,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然而,李世民的心中,却泛起了波澜,在立长立贤上确实犯了难。不过他的儿子最大的也不过八九岁,都不过是孩童年纪能看的出什么良莠。只因李世民并非长子,玄武门之变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初婉钰说的话他多少是往心里去了,李世民深知,权力的斗争,往往伴随着骨肉相残,他不愿这一幕在自己的子孙中重演。
男人寻至到婉钰面前,只因为这次皇后并未和这位陛下站在同一战线上,长孙无妡是偏爱承乾的,毕竟是她的第一个儿子。婉钰唇角勾起一抹冷笑,似乎早已洞察一切。
“横竖都不是立我的儿子当太子,陛下问我作甚。”她的声音,清冷中带着一丝嘲讽,仿佛在回应着多年前李世民给她的警告。不过她很确定,无论谁当太子在很多年后都会有一场好戏等待着他们,是报应,也是皇家子孙无法摆脱的宿命。
“你......”李世民看着女人,目光复杂。女人的肚子里还孕育着他的骨肉,他终究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回到了前殿。
果然不出几日,李承乾还是被册封为了太子。后宫的册封之礼被定在了来年开春,位份也已内定下来,她的表姐韦氏为贵妃、炀帝之女杨氏为淑妃、她为德妃、她的表妹燕婉为贤妃,阴墨兰因育有皇子李佑被定为昭仪,位份比同为嫔位的韦妮子高了些许。
李世民恼她未珍惜他恩典她的两次机会,最终没有将贵妃的位置给她。而她,也并不在意这名分。她所求的不过是在这方寸之间为她和她的女儿寻得一片宁静罢了。
婉钰抚着隆起的小腹,牵着华蓁稚嫩的小手站在显德殿前望着腊月冬雪满天,望着远处高耸的宫墙、紧闭的宫门,思绪纷飞。
她竟已与李家纠缠了十三年,历经了两代王朝风雨和变迁,见证了两位帝王的落幕。
李世民将新的年号定为贞观,《易经》有云,“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天地间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周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