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2章 承度 (1/2)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又是一年深秋时节。银杏叶随风飘落,铺满了整个王府的庭院。

她在阵痛中紧咬牙关,汗水浸湿了衣襟。突然,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了秋的寂静,齐王府内上下皆沉浸在一片喜悦之气中。

元吉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不顾下人阻拦冲进房里紧紧握住她的手,眼中闪烁着难掩的光:“小娬,我们有儿子了。”从此,齐王有了嫡长子,名唤承度。承度是她第四个孩子,两儿两女,一个儿子夭折,一个女儿远在他乡,但上天也是眷顾她的,还有两个孩子能在她身侧。

相比之前几次生产,她的身子也恢复的更快了。相比之前的几次生产,她的身子恢复得更快了。她微笑着看着怀中的孩子,那双眼眸清澈透亮,不染一丝杂质。她甚至想象到了几年后儿女绕膝的画面,眼中是无尽的欢乐与幸福。

在阳光之下中,总有一些看不见的角落在被人轻轻掩埋,却又在不经意间,被一阵风吹散了表面的浮土,露出了斑驳的血迹。

齐王府的深宅大院里,夜色如墨,月光稀薄。每隔一段时间,齐王妃的兄长都会悄然出现在黑市的边缘,那里是人性与欲望交织的暗角,是奴隶与自由交易的罪恶之地。而她用金银从那些贪婪的贩子手中去救赎那一个个被命运捉弄的灵魂。

倒也不纯粹是为了招募人手或者收买人心,她也是真心可怜这些人。这些奴隶,有的本是无辜平民,有的来自异族,有的曾是显赫人家的子女,却因战乱、饥荒或权斗,沦为了他人手中的玩物。每当望着他们眼中闪烁的渴望与恐惧,心中就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若她不是生在世家大族,若她当初因父之过贬入奴籍,若当初在从太原前往长安的路上未被甄逸救回,她的命运会不会和这些人一样。谁会甘心这样卑贱地活着?

对于那些愿意离开的,便任由他们离去,而对于那些无处可去的,齐王府或杨府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个去处,算作是她心中得一分慰藉,为自己的子女积德行善。

作为齐王妃,她大可以让李元吉去掀翻了这黑市或是搬出大唐律例来处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因为她只是齐王妃,她不能让元吉这么做。她自认不是什么清流之辈,也并非菩萨心肠。这黑市背后的掌舵人,并非等闲之辈,宗亲、权贵,甚至更高层的势力,都在这张庞大的网络中扮演着角色,掺杂着利益与人性中的扭曲。

这根深蒂固的黑暗是她无法撼动的,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被默许的。她不能,也不愿让李元吉为了她的一丝善念站在众人的对立面,成为众矢之的。她只能选择沉默,用自己的方式照亮那些被遗忘的灵魂,也照亮自己内心的阴霾。

元吉轻执青丝梳,缓缓为女子梳理着如瀑长发。铜镜中映出女人绝美之颜,眉如远山含烟,眼若秋水盈盈,怀抱中的稚子正静静地吮吸着母乳,一派宁静祥和之景。

然而,女人的心思却并未停留于此温馨瞬间,她的眉宇间流露出一抹淡淡的忧虑。元吉知晓她心中所虑,秦王今日被加封为中书令,而他亦被授予侍中之职。侍中一职,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权力之重,不言而喻。本应是喜事一桩,可他们心中却皆是忐忑难安。

门下省授检校侍中一职于宇文士及,兼天策府司马,而李世民则为尚书令、中书令,如此一来,三省之权,几乎尽归李世民之手。而这中书令原本为本她的大伯父杨恭仁。

李世民战功赫赫,皇帝不得不予以重赏,只是前番封赏已多,几至无爵可封,如今亦是无奈之举。元吉心中明了,他这门下省侍中之位,不过是皇帝为制衡李世民而设的一枚棋子罢了。

女子看着怀中的稚子,不免忧从中来:“三胡,我有些害怕,感觉这天下都要被秦王的人给架空了。”

皇帝先前裁撤十二卫,本意是削弱李世民之势力,可谁曾想,突厥之患又起,复置十二军,世事之变化,真乃莫测。

婉钰不禁暗自思量,为何她的敌人会如此强大,强大到成为了大唐不可或缺的存在,强大到她觉得自己所做的努力皆是徒劳。

元吉闻言,将女子紧紧拥入怀中,温柔地说道:“大伯父从中书令改为左卫大将军、鼓旗将军,掌实际兵权也算是好事。李世民虽为十二卫大将军,但如今长安附近参旗将军、鼓旗将军都是我们的人,苑游军、羽林军、天纪军为父皇和太子的人,可以与之抗衡。放心,为夫一定会保护好你和我们的孩子。”他的指尖轻轻拂过孩子的眉眼,满是柔情。承度小嘴微扬,已然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女子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依偎在元吉的怀里,笑靥如花:“这孩子长得像我,但性子却像你。”

元吉闻言,挑眉一笑:“为夫很小的时候,的确是能吃能睡的,不过自从遇到我的王妃之后,便洗心革面了。这孩子未来定能继承他娘的智慧和他爹的武艺,等他长大可以独当一面之时,三胡就陪着小娬去想去的地方,做一对神仙眷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