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章:过年那些事(1) (1/3)

第二日一早,苏枝迫不及待的去寻了三老。

三老猜中了苏枝的想法:“老枝家的,你想买地?”

苏枝点头道:“是想买。官田太局限了。我在菽乡乡下结识了一个姓吴的小子,他们家会种果树,我买回了一些果子,据说他们卖给镇上的是八文一斤。这比粮食价高出太多了。亩产也大。”

苏枝一说,云松儒就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了。

在七里乡种果树拿出去卖,若是利润高,全村都可惠利,但前提是,地是自己的。

“回头我去县城帮你问问。你若真要买地就计划好,但我估计,这地不便宜。”

“行。多谢三老,那我就等你的消息了。”

“估计得到年后了。”

“没问题,时间不是问题。”

“对了,老枝家的,你家三娃子明年开春想去读书吗?”

“读书?”

苏枝愣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三老说的是苏林。

苏枝拒绝道:“多谢三老好意,不过暂且不用。小林年岁未到,而且尚未启蒙,荣还想多留他两年,我这次去镇上也为他买了一些学习用的东西回来。他说他可以先自学几年,等泉宝长大,再做决定。若真要读书,那也是苏粱和苏酒儿先去。我不指望这俩娃子能有什么出息,不过不能大字不识一个。”

云松儒点头:“行。我知道了。”

泉宝还小,苏林估计不会离开七里乡。

“三老,您这是……在确定人选?怎么选到我们家来了?”

云松儒叹了口气:“我问过云家的孩子了。年岁到了的都固执己见,说什么都不肯去。剩下三家年岁到了的,在读书上面天赋都不是特别高。他们家里人还在犹豫,而年岁未到的,和你家想法一样,都是想再多留几年。”

“那云家的,有几个孩子可以去?”

“一共五个。还有三个孩子年岁稍微大一点,但也是可以读书的。不过这八家我挨个问了,没有一家说要去的。”

云家一脉单传,孩子去读书了,家里的农活怎么办?税收怎么办?读书的钱又从何处来?想孩子了怎么办?孩子在外面吃不饱穿不暖受欺负了又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银子不够。

不够到,云家的八户人,没有一家敢放心把孩子交到外面去。

云松儒想了想:“我想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咱们七里乡,得买地。”

将官田变成私田,那么田里种什么东西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每年的税收可能会比粮食税高那么一部分,可他们种别的东西,利润要比种粮食高出好多倍。

“三老,不着急,生意是慢慢来的,咱们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钱是慢慢攒起来的。如果今年没人去读书,那就不送。咱们家还想等泉宝再长大一点。多攒点钱,说不定就能一起搬到镇上去了。”

云松儒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七里乡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出村,那就会永生永世被困在这里。但是一旦赚到钱,就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

“行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如果没人愿意去,我也不强求。总归,贺老先生还在,我这乡里的孩子,总不至于两三年后还是个文盲。”

若真是如此,那只能说这孩子是真的和书籍无缘。

“行。不打扰三老了。您忙。”

——大年三十。

“过年啦,过年啦!”

这几日,范知音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媳妇将家里的房屋装饰的漂漂亮亮的。

年夜饭之际,众人美滋滋的饱餐了一顿,最终在众人一致同意下,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紧张的看着范知音。

范知音拿出她藏钱的首饰盒,打开了。

“这么多!”

他们没怎么数过。只知道家里藏了很多钱,但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多。

杜雨娘:“我这里还有,小六赚的。”

在杜雨娘心里,小六是一家人,赚的钱是大家的。杜雨娘将首饰盒推了过去,零零散散下来也有好几百文。

范知音:“除却老大老二老三家手里各一两外,这里的是五两银子,六贯铜钱,算上雨娘盒子里的,还有五钱多九十三个。”

苏荣:“爹,这能买下多少地?”

苏枝摇了摇头:“不清楚。这地究竟是怎么卖的,你爹我也不知道,得看三老怎么说。”

苏盛:“按银子来看的话,咱们家现在有九两银子了。”

范知音摇了摇头:“明个要给你们压岁钱。再分三两出去。”

苏茂:“娘,不妥吧?咱们身上的钱够用。”

“一是一,二是二,该给的还是要给。还有你们的妹妹,今年回娘家,也是要给的。”

苏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