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曾经与未来 (1/2)

林昭曾经并不认为自己会踏上这条孤独的道路。

他曾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年少成名,成绩卓越,从未遭遇过真正的挑战。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哲学、历史,他都能轻易掌握,并以优异的成绩碾压同龄人。他深知这个世界充满愚蠢,那些在学术会议上夸夸其谈的人,不过是在重复前人遗留下来的陈词滥调,毫无创新。甚至连曾经教导他的教授,也不过是依靠既定理论安稳度日,不愿质疑任何主流观念。

他很快意识到,在这个世界里,愚蠢并不是例外,而是常态。既然如此,何必浪费力气与他们争辩?只要老老实实地跟随教育体制,遵循前人的道路,他便能轻松拿到学位,进入顶尖的研究机构,获得稳定的经费和地位。

可这样一点都不美。

理性应该是追求真理的武器,而不是安于现状的工具。科学本该是探索世界的钥匙,而不是权威们维系秩序的枷锁。可他渐渐发现,学术界并不欢迎挑战者,他们更愿意维持一套已经建立的体系,而非接受任何可能颠覆现有认知的新理论。

多少有才华的研究生一辈子的终点就是给所谓的教授当牛马,让教授肆意压榨他们?告诫他们要学的还多呢!

林昭曾经无数次试图说服自己,也许他们是对的,他们过去的经验的确超乎常人。毕竟,现有的物理理论已经解释了大部分现象,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场论到标准模型,整个科学体系看似完备,层层嵌套,环环相扣。可他渐渐发现,这一切的“完备”只是表象,某些现象的解释仍然充满漏洞,而这些漏洞,被学术界刻意忽视,甚至被当作微不足道的“误差”处理。

理性,理应更加美丽

按照既定的物理变化。

他最先注意到的问题是引力的作用。按照现有的理论,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弯曲效应,而在量子场论的框架下,物质的运动被认为是粒子与场的相互作用。但这两种理论根本无法兼容。广义相对论描绘的引力场是光滑、连续的,而量子场理论则依赖离散的粒子与能量交换机制。理论上,它们应当可以统一,可无论怎么尝试,计算结果始终充满了无穷大和不合理的假设。

他又思考了光的传播。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光应该沿直线传播,但实际观测中,光却会发生弯曲,例如引力透镜效应。这一现象通常被归因于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但如果空间的本质真的只是一个静态、光滑的连续体,那么光究竟是如何在其中传播的?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光线总是随着空间的形状变化,而不是独立于它?

更令人困惑的是宇宙的膨胀速率。根据标准宇宙模型,宇宙的膨胀应当遵循哈勃定律,但在更精细的测量中,人们发现宇宙的不同区域膨胀速率存在差异,且这种变化无法用暗物质或暗能量完全解释。假设宇宙只是单纯的直线膨胀,那么膨胀速率应当均匀一致,可事实并非如此。这意味着,宇宙的结构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隐藏着某种更复杂的模式。

林昭逐渐意识到,如果空间仅仅是直线性的、单调膨胀的,那这个世界就太无聊了。这一点都不美。

如果科学是理性的,那么世界应该更加美丽。

直到发现了那个名为统一场论的手稿。

据手稿主人说,能够解释很多现象。

他开始只是偶尔感兴趣当作生活的调味剂,他本来也不相信这些,只是他在心中万分之一的想法,想象到是否真的有一种更优雅的方式来描述空间的扩展、引力的作用和光的传播?

书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空间并非以简单的直线方式扩张,而是以某种螺旋模式展开。

“如果空间点真的只是简单的直线运动,那么我们将无法解释光的弯曲、引力的作用和宇宙的膨胀速率差异……可是如果……”林昭震惊的想到一种很可怕的可能。

按照书中设想,空间中的点并不是沿着单一的直线运动,而是在某种隐形的旋转作用下呈现螺旋扩展。这种螺旋扩展可以解释为什么光在引力场中会弯曲,也能够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宇宙的不同区域膨胀速率不同。

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量子场中的虚拟粒子或许不是单纯的数学构造,而是螺旋扩展过程中留下的波动残影;引力透镜效应也不再只是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而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空间结构变形。

这一切,都是如此美丽。

他仿佛窥见了隐藏在世界背后的真相。

林昭的思维愈发清晰,他开始推导新的数学公式,尝试构建新的物理模型。

只是,他知道,这条路不会被学术界接受,甚至会受到更严厉的打压,但这已经无关紧要了。理性不应该为了迎合现实而扭曲,它应当指引人们看到更美的世界。

人类以悲剧为肥料,催生出新的希望。

林昭的研究仍在继续。尽管世界依旧充满愚蠢,尽管那个的理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